[发明专利]一种出风均匀且风口可调式静压箱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49210.8 | 申请日: | 2010-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87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安桂;尹海国;陶鹏飞;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13/06 | 分类号: | F24F13/06;F24F13/24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婷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均匀 风口 调式 静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口可调、出风均匀的静压箱,特别涉及一种应用条缝风口的顶送风或上送风通风空调系统,该设备适用于办公、住宅、公共餐饮厨房、水电站主厂房等各类建筑空间的环境控制。
背景技术
采用条缝风口的顶送风或上送风示意图如图1所示,条缝风口出风垂直向下,依靠侧墙的贴附效应——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延长其射程并减少其与室内空气的混合,将新鲜空气最大限度地下送至地面,并沿地板扩散开来,在工作区形成类似于下置式置换通风气流组织参数场的同时,较好地解决了置换通风由于送风气流直吹人体致使送入冷量小、受房间物品摆放位置限制等问题。
对于顶送风或上送风来说,出风均匀,且方向垂直向下为所需的基本条件,其次需要减少送风气流与工作区以上区域的混合,从而使冷量最大程度的送入工作区,提高通风效率。静压箱作为一种将动压转化为静压的装置,它能够稳定气流,减小气流的湍动性,降低气流噪声,从而使得出风口的风压基本保持一致,以保证风口出风均匀性,同时出风均匀性越高,出风口断面上紊流强度(脉动速度的均方根值与平均速度值之比, )
越小,则风口出风与周围空气的混合能力越弱,送风气流送入工作区的比率就越大,因此出风均匀的静压箱能够满足顶送风或上送风的要求。
现有的一些改进的小型静压箱,虽然能够实现较好的降噪效果,实现多路出风口,但是其工作时仍存在气流稳压效果不好、传至室内空气均匀性低等缺点,使其不适用于长宽比大于10的条缝风口送风;而现有的大型静压箱又因为其体积庞大、造价高、安装繁琐很难实现推广应用。本发明提出的静压箱装置在传统立方形空壳静压箱的基础上,设置了隔板和孔板,加长了壳内空气的流动距离,缩小了静压箱尺寸,同时使动压转化为静压比例增加,提升了出风的均匀性,降低了设备运行噪音。由于孔板和消声材料的引入减小了气流的湍动性,在降低噪音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动压转化为静压的比率,使出风均匀性更好,较好满足了条缝风口出风的要求。而出风口边缘下部垂直导流段及导流弧的引入,在保证出风垂直向下流出的同时,减少了出风由风口边缘的渗出量,结合调节板的使用,实现了条缝风口大小的可调节性,拓宽了该种静压箱的适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应用条缝风口顶送风或上送风通风空调系统的静压箱装置,使得系统条缝风口出风均匀,出风方向垂直向下,出风与周围空气的混合能力弱,同时静压箱装置降噪性能好,性价比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出风均匀且风口可调式静压箱,包括静压箱壳体、进风口、出风口和贴附在静压箱壳体内表面的消声材料,在静压箱壳体中部设置有孔板,该孔板位于进风口上方,在孔板下方设有隔板,孔板与隔板将静压箱壳体内的空间分成稳流区域、进风区域以及出风区域;进风区域上安装进风口,稳流区域是位于孔板上部的空间,出风区域上安装出风口,在静压箱壳体的出风区域底部开设凹槽,沿凹槽四周向下延伸一段距离构成垂直导流段,在凹槽一侧设有卡槽,在卡槽上安装带有导流弧段的调节板,该调节板通过伸入卡槽的深度在垂直导流段内运动,调节出风口的出风量。
本发明的其他技术特征为:所述的孔板开孔率为20-25%。
所述的消声材料采用玻璃棉毡或聚乙烯泡沫。
在静压箱壳体的出风区域底部开设的凹槽一侧设有多个卡槽,各卡槽等距离设置。
所述的导流弧段为圆的1/4弧段。
本发明的静压箱在传统立方形空壳静压箱的基础上,通过隔板及孔板的引入,加长了空气的流动距离,使得动压转化为静压比例增加,提升了出风的均匀性,降低了设备运行噪音,较好满足了条缝风口出风的要求。同时通过改变调节板伸入卡槽的深度,实现了条缝风口大小的可调节性,拓宽了该种静压箱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条缝风口的顶送风或上送风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及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3是采用本发明静压箱与传统立方壳体静压箱风口断面中轴线速度分布曲线比较图;
图4是出风口断面紊流强度计算测点选取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发明人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492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燃气采暖及净化空气调节的多级换热的生成方法
- 下一篇:组合反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