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脱除CO制草酸酯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552329.0 申请日: 2010-11-17
公开(公告)号: CN102463030A 公开(公告)日: 2012-05-23
发明(设计)人: 王万民;蒯骏;孙凤侠;刘俊涛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主分类号: B01D53/75 分类号: B01D53/75;B01D53/78;B01D53/86;B01D53/56;C07C69/36;C07C67/36
代理公司: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31121 代理人: 沈原
地址: 100728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脱除 co 草酸 尾气 氧化物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除CO制草酸酯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方法,特别是关于CO偶联制草酸二甲酯、草酸二乙酯尾气中脱除氮氧化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中常常含有氮氧化物气体,NO2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分解成NO和O2。在空气中NO浓度越大,毒性明显增强,而NO2的毒性更大,约为NO的4~5倍,它对人体的心脏、肝脏、肾脏和血液组织有强烈损害。它们不仅会减少可见度,而且对人的眼睛、呼吸道与肺有强烈的毒害作用,并能致癌。当NOX与SOX和粉尘共存,可生成毒性更大的硝酸或硝酸盐气溶液,形成酸雨。CO偶联制草酸酯使用NO作为氧化剂,因此CO制草酸酯尾气含有一定量的氮氧化物,必须对CO制草酸酯尾气进行氮氧化物脱除处理。

国内外脱除氮氧化物的技术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催化还原法、碱液吸收法、固体吸附法等。催化还原法:需要先净化含氮氧化物的气体,同时需要消耗一定量的还原性气体,如NH3、CO、H2、CH4;碱液吸收法:它是用碱性液体,如碳酸钠、碳酸钙、纯碱等溶液吸收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并回收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但是碱液吸收法单独使用脱除氮氧化物;固体吸附法:使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吸附氮氧化物,但是对于NO吸附效果不佳,且吸附剂消耗量很大。

在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02134123.0使用碱液吸收法,但是存在脱除不彻底,不能达到200ppm的环保要求;专利200710189705.2催化还原技术采用三段式反应,需要消耗燃料气。本发明结合碱液吸收和催化氧化以及CO制草酸酯尾气组成特点,解决了CO制草酸酯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方脱除问题,处理后尾气中氮氧化物含量≤200ppm,可以进行排放,并不造成空气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存在未涉及CO制草酸酯尾气中氮氧化物的脱除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脱除CO制草酸酯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方法。该方法具有能有效脱除CO制草酸酯尾气中氮氧化物,对环境友好的优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脱除CO制草酸酯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含氮氧化合物和CO的CO制草酸酯尾气物流送入碱液吸收塔中,碱液吸收塔压力为0.1~2MPa,用碱溶液吸收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回收得到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碱液与尾气接触温度为15~30℃;

b)经步骤(a)处理后的尾气送到催化还原反应器中,尾气中的CO气体和未被吸收的氮氧化物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N2,使反应后的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浓度低于200ppm,其中催化还原反应温度为300~700℃,反应压力为0.1~1MPa,体积空速为1500~3000h-1,所用的催化剂包括以重量份数计99~99.8份的氧化铝和0.2~1份的选自第VIII族、第IB族中至少一种金属。

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a)中氮氧化物的吸收优选碱液为碳酸钠或纯碱溶液;反应温度优选20~30℃,氮氧化物吸收率优选范围为大于99%;步骤b)中反应温度优选范围为350~600℃;催化还原反应压力优选范围为0.2~0.8MPa,体积空速优选范围为2000~3000h-1,所用的催化剂以重量份数计优选范围为99.5~99.8份的氧化铝和0.2~0.5份的选自第VIII族、第IB族中的至少一种金属;该金属选自钴、钯或铂中的至少一种;催化还原气体CO与氮氧化物气体的摩尔比优选范围为大于2∶1;催化还原气体CO与氮氧化物气体的摩尔比更优选范围为4~20∶1。

上述技术方案中,

步骤(a)中塔压力0.1~2MPa。

步骤(a)中碱液与尾气接触温度为15~30℃。

步骤(a)中吸收塔为填料塔、板式塔、或泡罩塔中的一种。

步骤(b)中催化还原反应温度控制为300~600℃。

步骤(b)中催化还原反应压力控制为0.2~0.8MPa。

步骤(b)中催化还原气体与氮氧化物气体的体积比大于2∶1。

步骤(b)中催化还原气体可为尾气中的CO。

步骤(b)的排放气体通到火炬燃烧后放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23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