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筒状零件内孔等离子冶金镀层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52832.6 | 申请日: | 201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1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惠琪;李敏;王淑峰;迟静;柴禄;许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24/10 | 分类号: | C23C24/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1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零件 等离子 冶金 镀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零件表面强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筒状零件内孔的镀层强化方法。
背景技术
高温高速冲蚀磨损状况下工作的矿山、油田、冶金、化工用泵筒零件既需要承受高压,又要承受剧烈的磨损,且配合精度高,需要在其内壁进行达到毫米厚度数量级的镀层处理。目前此类技术有电镀硬铬及热喷涂等,但电镀镀速低,每小时只能镀几微米或十几微米厚,且电镀硬铬的耐磨性仍不足以承受上述工况,施镀过程有环境污染;热喷涂复合陶瓷层虽然硬度和耐磨性有提高,但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差,冲蚀磨损时容易剥落。因此工业上广泛采用了双金属离心铸造和镶陶瓷套,但双金属离心铸造工艺复杂,受冶金因素影响加入的合金元素有限,寿命难以进一步提高;镶陶瓷套装配精度高、废品率高、成本很高。如果用耐磨合金整体铸造则又导致脆性大、高压爆裂危险性大、难加工、合金元素浪费多。因此目前还没有一种厚度达到毫米数量级的均匀平整、与钢筒基体呈冶金结合、高硬度的无排放污染、高效率的筒状零件内孔镀层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电镀、热喷涂、双金属铸造和镶陶瓷套技术的不足,发明一种厚度达到毫米数量级的均匀平整、与基体呈冶金结合、高硬度的无排放污染、高效率的筒状零件内孔镀层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原理是:
将钢制筒状零件预热至300~900℃,将其装入一可旋转的钢制保护套筒内定位,开动保护套筒使之高速旋转,然后采用转移弧等离子熔覆的方法,使同步送粉转移等离子弧平行于缸筒轴线,从一端向另一端缓慢匀速移动熔覆,送入的合金粉为目前焊材和喷涂工业广泛使用的高碳铬铁粉、中碳铬铁粉、硼铁粉、钛铁粉、钨铁粉、钼铁粉、锆铁粉、铌铁粉、铁铬硼硅粉、镍铬硼硅粉等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及两种以上按照任意比例混合的混合粉,粉末在转移等离子弧的加热下与筒内壁表面金属一起熔化,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在筒内壁上形成厚度均匀的液态合金膜,随着等离子弧的移动,液态合金膜随之凝固,在缸筒内壁得到厚度达到毫米数量级的均匀平整、与基体呈冶金结合的高致密高硬度等离子冶金镀层。当筒内壁全部熔覆完毕后,取出筒状零件保温缓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筒状零件内孔冶金镀层过程示意图。
1-转移弧熔覆等离子炬,2-钢制筒状零件,3-可旋转保护套筒,4-等离子冶金镀层,5-同步送粉等离子弧。
图2是内孔等离子冶金镀层的筒状零件切片(镀层厚度~1mm)。
图3是高碳铬铁粉冶金镀层与钢基体结合界面处的剖面金相组织。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和图3再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效果作进一步说明。
先将钢制筒状零件2在箱式电炉中预热至300~900℃,筒壁越厚,预热温度应越高,预热到温后取出筒状零件2立即装入可旋转保护套筒3内定位,开动保护套筒3,使之达到每分钟800~1800转,筒状零件2的内径越小,转速应越高,再把转移弧熔覆等离子炬1伸入筒状零件2的内孔,运行至筒状零件2的右端,转移弧熔覆等离子炬1中的钨极(图中未示出)接等离子电源的负极,可旋转保护套筒3及筒状零件2接等离子电源的正极,同步送粉等离子弧5借助高频高压经过等离子炬1上的压缩喷嘴在两极之间引燃,同时送入合金粉末,转移弧熔覆等离子炬1以每秒0.5~5毫米的速度匀速向左方移动,这时在筒状零件2的内壁便生成厚度为0.5~2毫米的等离子冶金镀层4。当等离子炬1运行至筒状零件2的左端预定位置后,等离子炬1灭弧并停止送粉,快速向左方退出,保护套筒3停止旋转,取出镀好的筒状零件2,放入保温炉或者石灰粉中保温缓冷。
下面结合实施例作一具体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28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