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诊断型细胞芯片的制作程序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53461.3 | 申请日: | 2010-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7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王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创达技术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02 | 分类号: | C12Q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6011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病原微生物 感染 诊断 细胞 芯片 制作 程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诊断型细胞芯片的制作程序。
背景技术
感染性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感染的普遍性、致病的复杂性使临床上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困难,迫切需要一种有效、快速的诊断技术。对于病毒性疾病病原体的检测,由于病毒的培养比较困难,且时间较长,阳性率低、不易操作,因此临床上主要依靠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病毒的感染。但上述两类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缺点或不足。例如:中和试验法、补体结合试验法、血凝抑制试验法存在取材及可检测范围狭窄等局限性;酶联免疫吸附法通常采用间接法,由于生产厂家的质量标准不统一,所以假阳性率高;放射免疫分析法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且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主要依靠培养的方法进行诊断,所需时间较长。
前述方法的缺陷还在于其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均是一对一的检测,而临床上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是:一种疾病可以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一种病原微生物又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因此,其无法满足临床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高通量、快速检测的需要。
目前国内外已有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尚无用于病原微生物诊断的细胞芯片。基因芯片是基于临床病原微生物核酸水平的检测,临床标本中病原微生物的含量很低,核酸必须经PCR扩增放大后才能用于基因芯片检测,多种病原体检测需多重PCR技术,而目前多重PCR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不能满足高通量芯片的需要,且PCR容易出现假阳性,因此其对实验条件和操作者的要求较高,条件一般的医院难以开展。国内已有对肿瘤进行诊断的蛋白芯片产品,一般来讲,蛋白芯片的制作需要高纯度的特异性抗原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而高纯度的特异性抗原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制备工艺复杂,造价高,导致采用其制作的蛋白芯片价格昂贵。
南京益来基因医学有限公司关于细胞芯片的中国专利“细胞微阵列芯片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00122065.9。该技术的细胞芯片上包被的是培养的正常细胞,仅用于化合物、生物分子或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而无法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背景技术中低通量、高成本、检测速度慢、准确性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诊断型细胞芯片,包括基片1和反应槽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片1上设置有反应槽2,反应槽2内设置有细胞薄片3。
上述细胞薄片3是将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菌涂片或包被有被病毒感染的真核细胞的细胞片切割成的与反应槽2形状相应的薄片。上述反应槽2的设置凹于或凸于基片1表面均可。上述反应槽2可为一个、两个或多个,所述设置于反应槽2内的细胞薄片3相应的为一个、两个或多个。上述多个反应槽2以阵列排布为佳。上述基片1可为有机高分子材料、金属或硅等;所述的细胞薄片3的材料可为玻璃、塑料或硝酸纤维素薄膜等。
一种如上所述病原微生物感染诊断型细胞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
1).基片的制备
采用机高分子材料、金属或硅制备出基片1,在基片1表面上采用微加工技术制作出反应槽2;
2).细胞薄片的制备
根据检测病原微生物,制备病毒感染细胞薄片或病原微生物细胞薄片;
3).细胞芯片的制备
将细胞薄片粘接在反应槽2内。
上述病毒感染细胞薄片的制备可包括
(1).细胞复苏;根据检测病毒选择特异的宿主细胞;
(2).细胞传代培养;
(3).制备细胞悬液;
(4).制作单层细胞片;
(5).病毒感染;
(6).固定;
(7).切割成细胞薄片;
上述病原微生物细胞薄片的制备可包括
(1).细菌、真菌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
(2).制备菌悬液;
(3).制作菌涂片;
(4).固定;
(5).切割成细胞薄片。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高通量。临床上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是:一种疾病可以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一种病原微生物又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因此,本发明可同步地检测出多种病原微生物,满足临床对病原微生物的高通量检测的要求;
2.低成本。芯片材料造价低,且材料易得,制备工艺简单,价格低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创达技术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未经大连创达技术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34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撑力式限门器
- 下一篇:一种低自由能表面亲水修饰的细胞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