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螺旋粉虱的微生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554023.9 申请日: 2010-11-23
公开(公告)号: CN102071147A 公开(公告)日: 2011-05-25
发明(设计)人: 黄武仁;符悦冠;贲庆贺;韩冬银;张方平;牛黎明;代鹏;张敬宝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14 分类号: C12N1/14;C12N3/00;A01N63/04;A01P7/04;C12R1/645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57173*** 国省代码: 海南;66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防治 螺旋 微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微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螺旋粉虱属于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科Homoptera,复孔粉虱属Aleyrodidae,是一种危险性入侵害虫,正向世界各热带地区扩散。现在已经传入到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在中国海南陵水县椰林镇首次发现,通过调查发现这种粉虱几乎已遍布海南各市县。螺旋粉虱的寄主植物广泛,已经报道的寄主植物多达95科295属481种,能够危害包括蔬菜、果树、观赏植物和行道树等的重要害虫,螺旋粉虱成虫、若虫均可造成危害,该虫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可高达73%~80%,严重时可造成绝收。螺旋粉虱为害广,繁殖快,给人们造成严重损失,防治也比较困难。鉴于螺旋粉虱为害的严重性,国内外对该虫开展了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治研究。当前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螺旋粉虱为害的特殊性,寄主植物有高大乔木不易施药,有行道树和城市绿化苗木等施药易于造成环境污染以及蔬菜花卉等使用化学农药对人体安全等原因,有鉴于此,人们在积极研究使用生物防治手段来对该虫进行防控。用该虫的病原菌进行大规模应用是防治该虫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从该虫的自然感染死亡群体中分离筛选出一株病原菌,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经鉴定为Lecanicillium.sp.,目前还未见用该菌株进行螺旋粉虱防治的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防治新入侵的昆虫螺旋粉虱,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轮枝菌菌株HNL20090101(Lecanicillium sp.),它具有很高的对螺旋粉虱的杀虫能力;并提供一种利用该菌株进行固态发酵生产大量孢子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轮枝菌菌株其特征在于:该菌株是从虫生真菌自然感染的螺旋粉虱的虫体上分离得到的野生菌株,将野生菌株回接到螺旋粉虱,从染病的螺旋粉虱再分离得到复壮的轮枝菌菌株,本研究分离筛选菌株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法。该菌种属于轮枝菌属(Lecanicillium sp.),2010年10月19日菌种保藏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4246。该菌株的18s rDNA与Lecanicillium saksenae菌株的相似性为99.48%,其DNA序列已递交到GenBank,可通过序列号HQ263224查看。 

本发明用于防治螺旋粉虱具有明显效果。 

本发明的轮枝菌的形态特征在于,在PDA培养基上28℃培养7天以后,菌落圆形,平铺,白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致密如絮。 

实施例1: 

本发明的菌株HNL20090101对螺旋粉虱不同龄期若虫致病力测定。 

取培养的本发明菌株HNL20090101新鲜孢子,用适量的0.1%吐温配制成孢子浓度为1×107个/mL的孢子悬浮液,供试虫为采自番石榴叶片上的寄生为害的螺旋粉虱若虫,分别挑取螺旋粉虱的一龄、二龄、三龄和四龄若虫,每个叶片上均保留同一龄期的若虫,剔除其余龄期的若虫供试验用。采用液浸法进行菌株致病力测定,浸液时间为30秒,对照试验为加入等量吐温的蒸馏水,试验有三个重复,处理完毕后的供试虫在28℃培养。统计数据并计算虫口死亡率。试验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该菌株对螺旋粉虱若虫各龄期均有防治效果,对二龄、三龄和四龄虫效果较好,室内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8.9%,99.16%和93.99%。 

表1HNL20090101菌株对的不同龄期螺旋粉虱若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注:表中同列小写英文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大写英文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极显著。 

实施例2: 

取培养的本发明菌株HNL20090101新鲜孢子,用适量的0.1%吐温80配制成孢子浓度为1×107个/mL的孢子悬浮液,挑选采用喷雾法在温室栽培的番石榴上进行防治试验,对照喷0.1%吐温80的清水,每处理随机选5株统计虫口,每株树挑选东、南、西和北四个方向各一个枝条,,每个方位随机取10片叶,计算叶片虫口数,试验设三个重复,计算防治前的虫口基数和防治后未被寄生的虫口数,测定该菌株对螺旋粉虱的防治效果,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防治结果如表2所示: 

表2HNL20090101菌株防治螺旋粉虱的防治效果 

注:表中同列小写英文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大写英文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极显著。 

孢子制备方法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40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