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静音止回阀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55079.6 | 申请日: | 201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8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顾才观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格朗富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27/02 | 分类号: | F16K27/02;F16K15/0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22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音 止回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工程中止回阀的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静音止回阀。
背景技术
止回阀是流体控制工程的基本元件,其应用十分的广泛,但是传统的止回阀无论是旋启式、升降式、斜蝶式止回阀或者是静音止回阀,它们在启闭时都存在一个共有的缺点,即开启或关闭过程中,阀瓣始终处于加速过程,使阀门运动部件停止前速度过快,这就是导致止回阀水击现象和阀瓣撞击的直接原因。为解决上述问题,传统静音止回阀做出了如下的改进,其工作原理如下:流体由阀体上的前端入口进入,流经阀瓣、阀体与导流体之间的流道,进入阀体后端的管道;当后端管道有水锤发生时,后端的压力推动阀瓣朝前端的阀座移动,快速关闭阀座,切断后端流体流经阀座进入阀座前端的管道,避免后端水锤对静音式止回阀前端管道及设备的破坏。
参照申请号为“200520045166.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导流式静音止回阀,该静音止回阀实现了上述防水锤的目的,但是该静音止回阀存在如下缺点:首先,阀体与导流体是分开单独铸造、加工、再装配组合在一起,这样在生产过程中的铸造、加工、装配所产生的偏差都会集中到最后成品上面,从而导致流体流经的阀体与导流体之间内部流道与理论设计产生偏差,流道的偏差会导致流体流动曲线偏离设计的理想位置,从而引起乱流,流动不顺畅,流动压力损失以及能量损失;此外,轴承内孔一般为圆柱面设计,轴承与轴或阀杆是间隙配合,管道流体中的垃圾等杂质在沉积后附着在阀杆上,随着时间推移,附着物会阻碍阀杆与轴承的相对移动,导致阀瓣与阀杆的运动失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静音止回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静音止回阀,包括阀体、设置在所述的阀体内部的阀座、阀瓣组件、导流体以及弹簧座,所述的阀瓣组件的一端部通过轴承支撑在所述的导流体上,另一端部在所述的弹簧座上的作用下与所述的阀座相紧密接触,所述的阀体与导流体相一体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阀体与导流体通过铸造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的轴承为直线轴承。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
(1)、减少了整体组装后的累积偏差,保证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增加了机构的强度与刚性;
(2)、有效保证阀杆与直线轴承配合间隙之间的清洁,确保运动顺畅。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阀体与导流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阀瓣组件打开时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阀瓣组件关闭时的示意图;
附图5为直线轴承的主视示意图;
附图6为直线轴承的左视剖视示意图。
其中:1、阀体;10、导流体;2、直线轴承;3、弹簧座;4、阀座;5、阀瓣;6、阀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3、4所示的一种静音止回阀,包括阀体1、设置在阀体1内部的阀座4、阀瓣组件、导流体10以及弹簧座3。
其中:阀瓣组件主要包括阀瓣5、阀杆6,阀瓣5与阀杆6相连接,阀瓣组件中的阀杆6通过轴承支撑在导流体上10上,阀瓣组件中的阀瓣5在弹簧座3上的作用下与阀座4相紧密接触,在本实施例中,阀体1与导流体10通过铸造一体成型,如图2所示。这样,能确保流动腔室的通道型线,减少了传统结构因单独的对阀体1、导流体10加工、装配而产生的累积偏差,有效的保证了产品的设计使用性能,同时也有效增加了整个结构的强度与刚性。
此外,轴承选用直线轴承2,如图5、6所示。直线轴承2在确保阀杆6运动导向的同时,也具有对阀杆6的自清洁作用。阀瓣5、阀杆6在水流冲击下,阀瓣5打开或者关闭的过程中,无论是阀杆6沿轴承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直线轴承2的齿条与沟槽可以清洁阀杆6上沉积的水垢或者垃圾,确保阀杆6与直线轴承2配合间隙之间的清洁,从而保证运动组件的无卡塞。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格朗富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格朗富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50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