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冷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56935.X | 申请日: | 2010-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2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尚之;中岛敦;古川和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P3/02 | 分类号: | F01P3/02;F02F1/14;F02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冷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其中,在水套的内部安装有隔套(spacer),该水套以将内燃机的气缸体的缸膛的周围包围起来的方式形成,利用所述隔套调节所述水套内的冷却水的流动来控制所述缸膛的冷却状态。
背景技术
在这样的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中,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知有如下的结构:通过使密封垫的、将气缸体的水套与气缸盖的水套连通起来的水孔的位置,相对于在气缸体的水套内配置的隔套的厚度中心向径向外侧偏移,使得在从气缸盖的水套经由密封垫的水孔向气缸体的水套供给冷却水时,冷却水积极地流动于隔套的外周面与水套的外侧壁面之间,从而确保了缸膛的保温性。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227914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内燃机的冷却结构中,气缸体的水套与气缸盖的水套之间的连通受到密封垫的水孔的限制,有可能导致冷却水无法在两水套间顺畅地流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在相对于气缸体的水套供给、排出冷却水时,能够将收纳于气缸体的水套中的隔套对冷却水的压力损失抑制在最小限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水套的内部安装有隔套,该水套以将内燃机的气缸体的缸膛的周围包围起来的方式形成,利用所述隔套调节所 述水套内的冷却水的流动来控制所述缸膛的冷却状态,所述隔套具有隔套主体部和冷却水出入口部,所述隔套主体部将所述水套分隔为上侧的上部冷却水通路和下侧的下部冷却水通路,所述冷却水出入口与所述隔套主体部连续,所述冷却水出入口部的厚度的中心相对于所述隔套主体部的厚度的中心在径向偏置(offset)。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出入口部的厚度形成为小于所述隔套主体部的厚度。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出入口部在冷却水出口部设置于与开口于气缸盖下表面的连通孔对置的位置,并且所述冷却水出口部位于所述上部冷却水通路与所述下部冷却水通路之间的高度。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出口部相对于所述隔套主体部向径向外侧偏置。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或4的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燃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出口部的外周面与所述隔套主体部的外周面形成为共面。
此外,实施方式的冷却水入口部14b和冷却水出口部14c与本发明的冷却水出入口部相对应,实施方式的冷却水入口部的厚度T2和冷却水出口部14c的厚度T3与本发明的冷却水出入口部的厚度相对应。
根据技术方案1的结构,在以将内燃机的气缸体的缸膛的周围包围起来的方式形成的水套的内部安装有隔套,因此通过利用隔套调节水套内的冷却水的流动来对缸膛进行保温,从而能够使缸膛热膨胀并减少缸膛与活塞之间的摩擦。隔套具有隔套主体部和冷却水出入口部,所述隔套主体部将水套分隔为上部冷却水通路和下部冷却水通路,所述冷却水出入口部与隔套主体部连续,冷却水出入口部的厚度中心相对于隔套主体部的厚度中心在径向偏置,因此在冷却水通过冷却水出入口部时,能 够降低压力损失,使得冷却水出入口部不会造成妨碍,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的结构,使冷却水出入口部的厚度形成为小于隔套主体部的厚度,因此,冷却水易于通过冷却水出入口部,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压力损失。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的结构,隔套的冷却水出口部设置在与开口于气缸盖下表面的连通孔对置的位置,并且冷却水出口部位于上部冷却水通路与下部冷却水通路之间的高度,因此,在从下部冷却水通路流出而流向变为朝向上方的冷却水通过冷却水出口部并流入气缸盖的连通孔中时,在此使从上部冷却水通路流出而进行合流的冷却水向上方偏转,并顺畅地导入气缸盖的连通孔中。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的结构,冷却水出口部相对于隔套主体部向径向外侧偏置,因此,即便冷却水的温度上升或冷却水的流速下降而导致在冷却水出口部处缸膛的冷却效率下降,也能够使尽可能多的冷却水与水套的面对缸膛的内侧壁面接触,从而确保冷却效果。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5的结构,使冷却水出口部的外周面与隔套主体部的外周面形成为共面,因此,冷却水不易蔓延到冷却水出口部的外周面,能够使尽可能多的冷却水与水套的面对缸膛的内侧壁面接触而确保冷却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69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