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饱和聚醚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57723.3 | 申请日: | 201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01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朱建民;刘兆滨;董振鹏;仲崇纲;周立明;范雷;孙俭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5/28 | 分类号: | C08G65/28;C07C217/08;C07C213/04;C07C233/20;C07C231/08;C04B24/32;C02F1/00;B01F17/42;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30 | 代理人: | 张亚军;夏新 |
地址: | 11100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不饱和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不饱和聚醚,结构如式(1)所示:
其中,
R1是氢或C1~C3的烷基;
R2是C1~C8的亚烷基;
X是N-或CON-;
a、b是2~4的整数,且a≠b;
m、n、x和y均为大于或等于零的整数,且0≤m+n≤100、0≤x+y≤100、5≤m+n+x+y≤100,且m和x不同时为0,n和y不同时为0。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饱和聚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饱和聚醚的数均分子量为400~5000。
3.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饱和聚醚,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饱和聚醚是由含有烯基的胺或含有烯基的酰胺与烷基氧化乙烯行有规或无规聚合而成的。
4.权利要求3所述的不饱和聚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有烯基的胺或含有烯基的酰胺结构如下式(2)所示
其中R1是氢或C1~C3烷基;R2是C1~C8的亚烷基;X为-NH2或-CONH2。
5.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饱和聚醚,其特征在于:所述式(1)中聚醚的两个支链相同。
6.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饱和聚醚,其特征在于:所述式(1)中聚醚的两个支链不同。
7.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饱和聚醚,其特征在于:所述式(1)中聚醚的两个支链中,烷基氧化乙烯链段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或环氧丁烷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的聚合物。
8.权利要求7所述的不饱和聚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烷基氧化乙烯链段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和环氧丁烷的嵌段聚合物。
9.权利要求7所述的不饱和聚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烷基氧化乙烯链段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和环氧丁烷的无规杂嵌聚合物。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饱和聚醚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负压条件下,向高压反应釜中加入含有烯基的胺或含有烯基的酰胺单体,之后对高压反应釜进行氮气置换,启动搅拌,将反应釜物料加热,当温度为70~100℃时,加入少量烷基氧化乙烯引发聚合反应,所加入的烷基氧化乙烯与含有烯基的胺或含有烯基的酰胺单体的摩尔比为1∶0.1~0.2,待温度升高、压力下降后,连续稳定地加入烷基氧化乙烯至反应釜中,至含有烯基的胺或酰胺与烷基氧化乙烯的最终摩尔比为1∶2~4,连续加料期间控制聚合反应温度为100~140℃,连续加料结束后,在恒温条件下熟化20~40min,待釜压不再下降时,开始为反应釜物料降温至80~90℃;
(2)将经过步骤1)反应的反应釜抽真空后,吸入催化剂,催化剂吸入量占本步骤加入的烷基氧化乙烯重量的0.1%-0.2%,再进行氮气置换,加热至90~120℃,之后加入烷基氧化乙烯进行聚合反应,含有烯基的胺或含有烯基的酰胺与烷基氧化乙烯的摩尔比为1∶5~100,聚合反应温度控制在120~160℃,烷基氧化乙烯加完后,保持反应温度条件下,再反应20~50min,待釜压不再下降时,开始为反应釜物料降温,反应釜物料温降至70~90℃后加入中和试剂,中和至聚醚产品pH 6~7,即得所述的不饱和聚醚。
11.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有烯基的胺或含有烯基的酰胺结构如下式(2)所示
其中R1是氢或C1~C3烷基;R2是C1~C8的亚烷基;X为-NH2或-CONH2。
12.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含有烯基的胺或酰胺与烷基氧化乙烯的摩尔比为1∶2.2。
13.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和(2)所述的加入烷基氧化乙烯的方式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或环氧丁烷中的任意一种单独加入。
14.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和(2)所述的加入烷基氧化乙烯的方式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或环氧丁烷中任意两种或三种依次有规加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772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