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功率逆变器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57802.4 | 申请日: | 201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02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539 | 分类号: | H02M7/539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518057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功率 逆变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大功率逆变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对电源系统功率等级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实现大功率输出,目前普遍采用多个小功率单机并联或者多个小功率模块并联的模块化系统,直到满足负载的功率需求。
图1是相关技术中多个功率单体(单机或模块)并联的逆变器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并联连接的n个功率单体。上述逆变器系统可以提高整个电源系统的功率等级,并且可以构成n+x冗余,提高了供电系统的稳定性。但是多个单体并联不仅增加了整个系统的体积,而且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减小各个单体间的环流,实现负载均分。由于各个单体参数的不一致性,并联的单体数量越多,均流和环流控制就越困难。
为了解决上面提到的均流和环流问题,如图1所示,可以在逆变控制单元中增加环流控制单元,分别对流经每个功率单体的电流大小进行采样,并反馈至环流控制单元以进行均衡处理。
虽然上述处理方式解决了环流问题,但是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电路和软件控制逻辑,使系统变得复杂,成本增加,可靠性降低。针对这种情况,提高单体功率等级,减少功率单体并联数量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为了解决环流问题,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电路和软件控制逻辑,使系统变得复杂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功率逆变器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功率逆变器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大功率逆变器系统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支路,每个所述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功率处理单元和输出滤波电感,其中,每个所述功率处理单元的输入端均与带中性点N的正负直流输入点相连接;电流互感器,其输入端与各个所述输出滤波电感的连接节点相连接;电流检测反馈单元,其输入端与所述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相连接;电压检测反馈单元,其输入端与所述大功率逆变器系统的输出端相连接;控制单元,其一个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电流检测反馈单元的输出端,其另一个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电压检测反馈单元的输出端;一个或多个驱动单元,连接在所述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功率处理单元的驱动端口之间,用于驱动各个所述功率处理单元。
通过本发明,采用多个支路并联的方式增大电源装置的输出功率等级,其中,每个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功率处理单元和输出滤波电感,系统不需要采样各个支路的电流进行环流控制,而是采样并联后总的电压、电流信号对各个支路进行闭环控制,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为了解决环流问题,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电路和软件控制逻辑,使系统变得复杂等问题,进而可以使软硬件控制电路得以简化,降低成本并提高系统可靠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相关技术中多个功率单体并联的逆变器系统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功率逆变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大功率逆变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例一的大功率逆变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例二的大功率逆变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大功率逆变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大功率逆变器系统包括:
并联连接的多个支路(图中示出了n个),每个支路包括:串联连接的功率处理单元(图中所示的功率处理单元1、功率处理单元2...功率处理单元n)和输出滤波电感(图中所示的L1、L2...Ln),其中,每个所述功率处理单元的输入端均与带中性点N的正负直流输入点(+BUS,-BUS)相连接;
电流互感器CT,其输入端与各个输出滤波电感的连接节点相连接;
电流检测反馈单元,其输入端与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相连接;
电压检测反馈单元,其输入端与大功率逆变器系统的输出端相连接;
控制单元,其一个输入端连接至电流检测反馈单元的输出端,其另一个输入端连接至电压检测反馈单元的输出端;
一个或多个驱动单元,连接在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功率处理单元的驱动端口之间,用于驱动各个功率处理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78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接入节点管理单播资源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形成光学平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