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封闭循环海水对虾池塘养殖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58898.6 | 申请日: | 201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78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程果锋;刘晃;吴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G2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季申清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封闭 循环 海水 对虾 池塘 养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对虾养殖领域,具体是涉及用封闭循环海水对虾池塘养殖的一种系统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华南沿海集约化对虾养殖业迅速发展,池塘养殖面积维持在较高水平。对虾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颗粒悬浮物、水生浮游性动植物和氮磷等溶解性营养盐,以及养虾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难降解的抗生素、中草药等复杂有机物和重金属消毒剂的残留物等。由于目前多采用传统的养殖模式,养虾废水几乎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周边海域,大大超过海域的自净能力,加速了周边海域的的富营养化严重时甚至引发赤潮。这种养殖模式已经制约了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构建了不同的养殖模式以降低对虾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其中主要的模式:一是采用混养模式,将对虾与其他食性和生态位互补的两种或多种养殖生物以一定比例放养在同一池塘中,如:毛玉泽、王吉桥等构建虾藻混养模式,在虾塘中养殖江蓠、石莼等大型藻类来吸收水中N、P等溶解盐;周毅、王俊等构建了虾贝混养模式,利用牡蛎、扇贝等贝类的滤食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微藻和细菌;冯翠梅、田相利等构建了虾、贝、藻混养的养殖模式;彭友桂、黄凤莲等构建红树林-对虾一种种植-养殖耦合系统。该模式使得养殖水体中各种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都能较为充分的利用,提高了虾池中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二是对虾采用单养模式,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构建简单的沉淀处理塘进行沉淀处理后排放,排放废水从沉淀塘一端进入,经较长时间沉淀后从另一端排出入海。三是对虾采用单养模式,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综合处理,如申玉春,叶富良等构建了一种虾-鱼-贝-藻多元养殖及水质生物调控系统,将虾塘排放废水依次经鱼、贝、藻类净化吸收后再次进入虾塘,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以上研究均取得一定成果,为我国对虾养殖系统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现有的混养模式,将两种或多种生物混养在同一水体中,会带来养殖生物在生存空间和溶解氧上的直接竞争;贝类和鱼类的排泄物还会增加水中的氨氮和悬浮物浓度等,以及带来各种疾病预防的困难;塘中各种生物混杂在一起,导致各生物收获时带来不便等问题;混养模式在虾池换水时,仍会有大量沉积在池底的污染物排出,而无法得到有效处理,排放废水仍对环境带来一定污染。对虾采用单养模式,将排放废水进行塘外处理,仅采用沉淀处理,无法去除废水中的难以沉淀的悬浮物、微藻和溶解性氮磷等营养盐等物质且存在且沉淀塘占地面积大,效率低等问题;如采用虾-鱼-贝-藻等养殖模式,将贝藻处理分离,会导致处理区占地面积过大,导致经济效益较高的对虾养殖区面积较小,进而影响了养殖的经济效益。此外,以上养殖模式无法去除水中残留的各种难降解的抗生素、中草药等复杂有机物和重金属消毒剂的残留物等。
现有对虾养殖模式存在着如下困难需要解决:采用混养模式导致对虾养殖过程中管理困难,且无法避免虾塘换水或收虾时,排放废水中含有的高浓度污染物无法去除的问题。沉淀塘池型构造简单,对水中悬浮物去除效率低且占地面积大等问题。虾塘排放废水处理组合设施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的问题。排放废水中所含氮磷等营养盐和水本身无法资源化利用的问题。排放废水中的所含养虾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难降解的抗生素、中草药等复杂有机物和重金属消毒剂的残留物等无法有效去除问题。
总之,对虾养殖排放废水的处理是系统构建的关键,既要合理高效,又要建设和运行成本低,占地面积小,符合我国的国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拟提供海水对虾池塘养殖的一种系统配置结构,能克服上述缺点,达到全面有效去除排放废水中高浓度污染物,沉淀塘池型构造简单,对水中悬浮物去除效率高,占地面积小,实现废水中氮磷等营养盐的资源化利用和水的循环利用,使对虾池塘养殖业保持环保可持续发展,并且有利于节能减排。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封闭循环海水对虾池塘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系统依次包括对虾养殖塘、竖流沉淀塘、贝藻综合处理塘和人工红树林湿地;
所述养殖塘为方形或圆形池型,单塘面积0.4-0.6m2,由2-3个虾塘组成,塘深2-2.2m,塘中水深1.6-1.8m;
所述竖流沉淀塘为圆形或方形切圆角池型,周边内壁2向上倾斜,上边缘设置环形出水槽,出水管,中心底部设置下凹集泥坑,由排泥管接至池外,集泥坑上方设中心管由支架支撑固定在沉淀塘中心底部位置,中心管下部设有反射板,从池外接入的进水管伸入中心管下部;沉淀塘深2.5-3m,水深2-2.5m;
所述贝藻综合处理塘的水深1.6-1.8m,塘中吊养滤食贝类和藻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88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能LED诱杀虫灯
- 下一篇:可液体喷施授粉的猕猴桃合成花粉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