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58925.X | 申请日: | 2010-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3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郑景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 | 分类号: | G02F1/13;G02F1/1335;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姜燕;陈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有效地将显示面板固定于后壳体上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图1为相关技术的显示装置1的局部剖面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包含一后壳体10、一背光模块12以及一显示面板14。背光模块12包含一框架120、一胶框122以及一光学膜片组合124。框架120可借由螺丝固定于后壳体10上。光学膜片组合124可由扩散片以及棱镜片组成。胶框122与光学膜片组合124皆设置于框架120中,且胶框122设置于光学膜片组合124周围。显示面板14可为液晶显示面板,包含一偏光片140,其中偏光片140位于显示面板14的最上层。显示面板14设置于胶框122上。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4仅承靠在背光模块12的胶框122上,且完全位于背光模块12的框架120中。
一般而言,显示装置1在出厂前皆须经过冲击测试。由于显示面板14仅承靠在背光模块12的胶框122上,使得显示装置1在冲击测试过程中,让显示面板14产生不当的位移或是摩擦力,同时显示面板14的玻璃基板四周也常常会受到过大的冲击力,影响显示面板14周围的黑色遮光层(black matrix,BM)的粘附力,而使黑色遮光层产生剥离(peeling)现象,进而引发液晶气泡(LC bubble)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可有效地将显示面板固定于后壳体上,以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含一前壳体、一后壳体、一背光模块以及一显示面板。后壳体与前壳体结合。背光模块设置于前壳体与后壳体中。背光模块包含一框架,且框架固定于后壳体上。显示面板设置于前壳体与后壳体中,且设置于背光模块上。显示面板包含一光学膜片。光学膜片具有一第一固定部,且第一固定部延伸出框架的一侧边而固定于后壳体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在显示面板的光学膜片上形成固定部,并且此固定部延伸出背光模块的框架的侧边而固定于后壳体上。一般而言,光学膜片贴附在显示面板的玻璃基板上,因此在光学膜片固定于后壳体上后,即可使得显示面板获得稳固的固定效果。借此,即可避免显示面板周围的黑色遮光层在冲击测试过程中剥离,进而有效地防止液晶气泡的问题发生。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借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的显示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外观图。
图3为图2中的显示装置移除前壳体的外观图。
图4为图3中的显示面板的外观图。
图5为图3中的显示装置沿X-X线的局部剖面图。
图6为图5中的背光模块与显示面板的爆炸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与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与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3 显示装置 10、32 后壳体
12、34 背光模块 14、36 显示面板
30 前壳体 38 固定件
120、340 框架 122、342 胶框
124、344 光学膜片组合 140 偏光片
320 第三固定部 322 第三固定孔
346 导光板 348 光源
360 光学膜片 3400 第二固定部
3401 侧边 3402 第二固定孔
3440 下扩散片 3442 下棱镜片
3444 上棱镜片 3446 上扩散片
3600 第一固定部 3602 第一固定孔
X-X 剖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89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氟甲喹ELISA检测试剂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