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来电应急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59221.4 | 申请日: | 201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5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蒲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国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H04M1/57;H04W4/1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张先芸 |
地址: | 401336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终端 及其 来电 应急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来电应急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经常使用手机的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作为被叫方接收到来电时,如果是在工作、开会等不方便接听电话的环境下,就只好挂断电话;然而作为电话主叫方,只收到电话被挂断的提示音,却无法知道被叫方在当前的具体情况,因此可能出现再次或多次呼叫;在再次或多次呼叫的情况下,被叫方如果反复挂断主叫方电话,不仅显得不够礼貌,还容易让对方误解为不愿意接电话,然而当前又不方便进行通话对情况作出解释,让被叫方处于十分为难的境地。不仅如此,如果用户没有将手机随身携带,或者在嘈杂的环境中没有听到来电提示音而未接听来电,就可能错过了当时的来电内容信息。
目前,对于不便或无法接听电话的处理,主要依靠移动通信服务商提供的语音留言业务。例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的我国专利“多媒体消息语音留言方法、移动终端和多媒体消息中心”(专利号为200710105842.3)中公开了一种语音留言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主叫移动终端(即原文中的“第一终端”)、被叫移动终端(即原文中的“第二终端”)和多媒体处理中心,通过多媒体消息中心接收来自主叫移动终端的消息发送请求,并生成对应的多媒体消息通知消息后发送,所述消息发送请求携带有包括语音留言的多媒体消息;被叫移动终端根据所述多媒体消息通知消息,判断所通知的多媒体消息是否包括语音留言,若包括,则自动从多媒体消息中心获取所述包括语音留言的多媒体消息。利用该语音留言系统,主叫方即可在被叫方不便接听电话或者无法接听电话时,通过语音留言的方式将信息发送给被叫方,待被叫方收听。但是,无论是上述专利文件中介绍的语音留言系统还是现有技术中提供的其他语音留言业务,都需要依赖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的多媒体服务器(例如上述专利文件中提及的“多媒体处理中心”)来完成,用户要开启或关闭语音留言业务都必须请求移动通信运营商变更业务类型来实现,非常不方便,用户难以进行灵活自如的开关控制;并且语音留言业务属于多媒体消息业务(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简称MMS,通常也称作彩信业务),较普通的通话、短信业务而言,多媒体消息业务费用昂贵许多,从而增加了手机用户的通讯开支;由于这些原因,很多用户都不太愿意使用移动通信服务商提供的语音留言业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以便用户在不便或无法接听电话时能够设置挂机自动发送短信息告知来电方自己当前的情况;同时本发明还相应提供了该移动终端得来电应急处理方法,从而让用户能够通过短信息的方式对来电进行应急处理,而无需借助语音留言业务,并且设置由用户自由控制,方便灵活;
进一步,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用户通过恰当的设置便能够通过语音告知来电方自己当前不便或无法接听电话的情况;同时本发明还相应提供了该移动终端的来电应急处理方法,并且该方法也无需借助移动通信服务商提供的语音留言业务,只需要通过普通通话实现,从而为用户节省了通讯费用。
本发明所述的移动终端,是指具备移动通话功能的通讯设备,如手机、多功能无线通话机、具备语音和短信通话功能的笔记本电脑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终端,包括:自动回复开关,用于设置短信自动回复的开启或关闭状态;与所述自动回复开关连接的启动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接收到新的来电以及自动回复开关是否开启;与所述启动判断模块连接的状态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来电在待接听状态下被接听、被挂断或是来电主动取消;与所述状态判断模块连接的来电号码调取模块,用于调取所述来电的电话号码;预设短信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编辑好的预设短信;分别与所述状态判断模块和预设短信存储模块连接的短信调取模块,用于从预设短信存储模块中调取预设短信;以及,分别与所述来电号码调取模块和短信调取模块连接的短信发送模块,用于将短信调取模块调取的预设短信发送至来电号码调取模块调取的电话号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国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国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92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板电视隔音加固悬挂装置
- 下一篇:雾面转印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