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地震波入射角和振幅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60519.7 | 申请日: | 201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8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赵剑;张红英;詹世凡;罗国安;陈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刘天语;武尚修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地震波 入射角 振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属于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确定角道集的技术范畴,是一种确定地震波入射角和振幅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地震勘探中,地表激发的地震波以一定角度和振幅向地层深处传播。传播的角度随地层的速度变化而变化,振幅也随入射角和地层的速度、密度变化而变化,并且其变化规律符合Zoeppritz公式。地震勘探的目的是要确定地下地层的准确的岩石物理参数,及其变化规律。如果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确定它的入射角度及同一反射点位置不同入射角度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情况,组合成高质量的角道集,就可为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技术提供准确的分析数据。
葛文军于1992年提出采用迭代曲射线法求取角道集,这种方法是基于速度分析之后的,必须给定地层的速度关系,并从速度谱中提取速度,通过拟合确定时距曲线,因此该方法对速度关系和速度谱的依赖比较大。
石殿祥于1994年提出采用插值法和加权叠加法进行角道集转换,但是在角度计算过程中使用的是直射线,没有考虑到地震射线在地层中的传播是弯曲的问题。
李录明于1996年提出了根据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拟合角道集的方法。首先采用直射线法计算角度,然后根据振幅系数级数表达式进行振幅随入射角变化(AVA)曲线拟合,该方法的最大不足之处就在于不保幅,没有考虑地震波的传播存在角度限制,并且利用的是二次拟合公式,当入射角度过大的时候拟合值和实际振幅存在很大误差。采用最简单的角道集转换的方法,是利用输入的均方根速度采用直射线法计算指定角度范围内的角度叠加剖面,该方法具有简便、快捷、信噪比高的优点,但是只能由用户主观的指定某一角度范围进行部分叠加,结果精确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建立高质量的角道集的确定地震波入射角和振幅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1)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取得保幅叠前共中心点道集地震记录;
步骤1)所述的叠前共中心点道集是经过叠前时间偏移,或正常时差校正后消除了由于波传播路径不同导致的旅行时差异的道集。
2)采用以下公式求取入射角θ:
上述式中:
x为炮检距,是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
Vrms为界面上方介质的均方根速度,由常规速度分析得到;
Vint为界面上方介质的层速度,由均方根速度转换得到;
t为旅行时间,即地震信号的传播时间,对t时刻,已知介质层速度和均方根速度,由公式(1)将炮检距x转换为对应的射线入射角θ;采样点值也相应地转换为时间t、炮检距x对应的入射角θ处的反射波振幅强度;
3)对不同炮检距重复步骤2),确定一系列炮检距对应的不等间隔入射角度,得到一系列炮检距对应入射角的反射波振幅强度值。
4)以目标入射角度为中心左右小角度范围内,用步骤3)得到的反射波振幅强度值,以角度的距离反比例为加权因子进行加权叠加,得到目标入射角度处的反射振幅强度;
步骤4)所述的目标入射角度是用户定义的一系列等间隔的入射角。
5)重复步骤4得到一系列目标入射角度处的反射振幅强度值;
6)对于不同时刻,重复步骤2)-5),便可得到每一时刻、每个目标入射角度处的反射振幅值,这样便将叠前共中心点道集地震记录转换为高质量的角道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05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影像感测模块与光学信号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组装式带电粒子二维成像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