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SPE水电解池外加参比电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63766.2 | 申请日: | 2010-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8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邵志刚;张林松;揭晓;衣宝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7/403 | 分类号: | G01N27/403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spe 水电 外加 参比电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水电解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在线测量SPE水电解池阴阳极电极电势的外加参比电极的方法。
背景技术
SPE水电解是以固体聚合物为电解质的水电解技术,其工作电流密度可以高达1~3Acm-2,并且具有电解效率高、装置体积小、生成氢气纯度高(99.999%)及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水电解技术。
在研究SPE水电解池时,尤其是研究性能衰减机理和催化剂性能时,往往需要将阴阳极电极电势分开测量。文献报道中使用可逆氢电极(RHE)、微管氢电极或动态氢电极(DHE)等参比电极将阴阳极电极电势分开测量。RHE的制备是将膜电极MEA中质子交换膜延长,并在延长的质子交换膜顶端喷涂Pt黑催化剂。测试时向Pt黑催化剂处通入氢气构成RHE参比电极。微管氢电极包括微管、Pt黑催化剂和铂丝。聚合物电解质做成微管,将Pt黑催化剂和Nafion的混合物注入微管中,铂丝放入微管作为集流体,向微管中通入氢气可作为微管氢电极参比电极。DHE的制备较为复杂。首先取两根铂丝,每根铂丝两端露出1mm其余部分用PTFE包覆。将铂黑、Nafion溶液和异丙醇混合物涂在两根铂丝的一端。室温晾干后,将两根铂丝涂有混合物的一端相距1mm热压在两片Nafion膜中间。两根铂丝一根作为析氢电极一根作为对电极。此外,在使用时还需要恒流电源(9V干电池)和可调式电阻器(0-1MΩ)使恒定电流(μA级)通过DHE,以保证析出的氢气覆盖析氢电极。以上几种参比电极存在制备较为复杂,成本较高,以及操作不方便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SPE水电解池参比电极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使用铂丝和氢气,以及操作不方便等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测量SPE水电解池阴阳极电极电势而提供一种制备简单,操作方便的外加参比电极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SPE水电解池外加参比电极的方法,包括SPE水电解池,SPE水电解池包括覆膜催化层(CCM)、阴阳极扩散层和端板,CCM中的质子交换膜的一端延伸出端板外侧,延长出来的质子交换膜伸入到一电解质溶液储槽内,质子交换膜浸入到电解质溶液中,于储槽内的电解质溶液中设置有参比电极,参比电极浸入电解质溶液中通过质子交换膜与SPE水电解池阴阳极连通,构成外加参比电极。
所述SPE水电解池CCM中质子交换膜延长至端板外侧,处于电解池外的质子交换膜两侧均无催化层,为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膜。
所述电解质溶液为酸性溶液,如0.1-2M的H2SO4溶液;
所述参比电极为甘汞电极、汞-硫酸亚汞电极或银-氯化银电极。
参比电极和SPE水电解池中CCM的质子交换膜通过电解质溶液连通,构成三电极体系,从而对阴阳极电极电势进行测定。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1)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减少贵金属使用,成本低。
(2)本发明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SPE水电解池阴阳极电势,可以实时测量到电解池运行过程中阴阳极电势。
(3)本发明将CCM中质子交换膜延长至SPE水电解池外,电解过程和测量过程不会造成相互干扰。
本发明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在SPE水电解池运行过程中采用此种外加参比电极,可实现电解池阴阳极电势变化的实时监测,为探讨SPE水电解池性能衰减机理提供重要的在线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中a为水电解池CCM示意图,b为外加参比电极示意图。(1)质子交换膜,(2)催化层,(3)SPE水电解池,(4)参比电极,(5)电解质溶液。
图2为参比电极稳定性。
图3为SPE水电解池、阴阳极极化曲线。
图4为0.002M Na+离子污染溶液对SPE水电解池影响。
图5为不同浓度Na+离子污染对SPE水电解池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所述CCM由催化层和质子交换膜组成,如图1a所示质子交换膜1是将CCM中质子交换膜延长,在组装电解池时使质子交换膜1延伸至电解池3的端板外,且质子交换膜1两侧均无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37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沟槽隔离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用于测量滤光片透光率的工装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