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逆变向紊流活化环保炉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63785.5 | 申请日: | 2010-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42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丁长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长金 |
主分类号: | F23L15/00 | 分类号: | F23L15/00;F23J15/0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卞华欣 |
地址: | 52305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紊流 活化 环保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锅炉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逆变向紊流活化环保炉。
背景技术
锅炉或加热炉燃烧器的燃烧方式是燃料与空气混合来完成燃烧;事实证明,由于火焰的辐射热强度与火焰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因此,采用高温空气助燃,可以促进燃料充分燃烧,提高热利用率。
然而,传统锅炉或加热炉燃烧器,其燃烧方式的特点是燃料与空气通过缓慢和被动方式混合来完成燃烧过程,用于助燃的空气则大多数情况以环境温度进入炉体燃烧,燃烧效率低,同时燃烧烟气排放温度高,热损失大。
以蒸汽锅炉为例,公知现在蒸汽锅炉热利用率均在26.4%左右,生产蒸汽能力较低。蒸气压力1.2Mpa、燃煤燃烧值约5000卡时,吨煤产蒸汽量均在6-6.7吨左右,烟气排放温度均在250℃以上。虽众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单位设计制造省煤器配套安装使用,在理论上可节约能源 8-15%,实际上均在5-8%左右。省煤器使用方式不外乎两种,加热补充水或助燃风,在设计时考虑排烟温度均在露点以上,实际终排温度在150℃-220℃左右,且省煤器的热损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均不能对可燃垃圾直接进行作燃料使用;S02 排放量大,使气处理系统硫处理能力约85%、尘处理能力为 95%-98%;排烟温度高,使气处理设备昂贵,气处理成本高,烟气经喷淋溶于水中,烟尘基本没有被有效回收利用,要么直接排放给环境造成污染,要么以高昂费用成本去处理废水。
现在也有大型锅炉装有空气换热器,将燃烧排放的烟气与助燃空气进行混合或换热,以提高助燃空气温度。但由于现有的空气换热器结构限制,或换热效率不高;或结构复杂,成本高昂;或对烟气污染物的回收不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燃料燃烧效率、热能利用率、热能回收率;降低热损耗;降低烟尘、 S02、C02等的污染排放的逆变向紊流活化环保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逆变向紊流活化环保炉,它包括逆变向紊流热能回收器和逆变向紊流增热活化器,所述逆变向紊流热能回收器和逆变向紊流增热活化器均设置有隔热层;所述逆变向紊流热能回收器内设置有气流方向相反的烟气室和空气室,所述逆变向紊流增热活化器内设置有燃烧炉腔体,所述燃烧炉腔体的排烟口与所述烟气室进口连接,所述空气室出口与所述燃烧炉腔体连通;所述烟气室包括多个竖向排列的换热管,各换热管通过连接管依次首尾接通,所述连接管水平设置,所述空气室套设于所述烟气室外壁周缘,所述空气室的各竖直段之间间隔设置有隔热层;所述燃烧炉腔体腔壁为导热腔壁,所述逆变向紊流增热活化器内贴合所述燃烧炉腔体腔壁设置有空气增热室,所述空气增热室设置有使气流上下折返流动的气流道,所述气流道入口与所述空气室出口连通,所述气流道出口设置于所述燃烧炉腔体下方。
本发明还包括以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
所述烟气室内壁设置有伸入所述烟气室的吸热片,所述烟气室外壁设置有伸入所述空气室的放热片。
所述烟气室底部设置有呈斜斗状的烟尘沉淀分选室,所述烟尘沉淀分选室设置于每个连通换热管底部的连接管下方,所述烟尘沉淀分选室底部设置有延伸至所述逆变向紊流热能回收器外的排尘通道。
其中,所述烟尘沉淀分选室的斜斗内壁相对于水平面的斜度不小于45°。
其中,所述烟气室的每个换热管顶部设置有喷淋清洗装置;所述烟气室下部设置有积尘清洗装置。
其中,所述逆变向紊流热能回收器开设有检查所述烟气室的检查口,所述检查口设置于所述逆变向紊流热能回收器对应所述喷淋清洗装置和积尘清洗装置的位置。
其中,所述空气增热室环设于所述燃烧炉腔体腔壁外缘,所述气流道入口设置于空气增热室顶部。
其中,所述空气增热室的气流道内间隔设置有放热片。
其中,所述燃烧炉腔体下方设置有斜斗状的集渣室,所述集渣室底部设置有排渣通道,所述气流道通过所述集渣室底面。
根据以上所述的,所述隔热层最小厚度不小于20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长金,未经丁长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37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元件封装体的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下一篇:泵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