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锌/多卤化物储能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63789.3 | 申请日: | 2010-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9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民;张立群;赖秦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18 | 分类号: | H01M8/18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卤化物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二次电池,特别涉及一种锌/多卤化物储能电池。
背景技术:
为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再生能源发电、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替代能源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上述应用领域配套的二次电池成为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传统二次电池主要是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成本和寿命等方面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开发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低成本、长寿命的新型二次电池是技术路径的必然选择。
至今已经商业化的二次电池体系主要有锌锰二次电池、锌镍二次电池、锌银二次电池、镍氢二次电池、铅酸电池以及锂电池。但是,除锂电池外,上述电池体系的使用寿命无法满足配套可再生能源的要求,锂电池的成本较高以及大规模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较差限制了锂电池的推广应用。为满足配套可再生能源系统对成本、寿命和稳定性的要求,研究人员提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该电池通过分别储存在正、负极储罐内的活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该类电池的电极仅为氧化还原反应提供反应场所,自身并不参与反应。因此具有储能功率与容量可以独立设计,容量调节范围大、充放电效率高、安全可靠、运行寿命长等特点。研究人员通过改变正负极反应已经提出:铁铬液流储能电池、全钒液流储能电池、锌溴液流储能电池、多硫化钠/溴液流储能电池、钒/多卤化物液流储能电池、锌/铈液流储能电池。
目前,技术较为成熟的液流储能电池体系有:全钒液流电池和锌溴液流电池。其中,全钒液流电池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示范应用。但是,全钒液流电池能量密度较低,而且需要使用昂贵的全氟磺酸膜,大幅提高了电池系统的成本,阻碍了其商业化发展。锌溴液流电池作为半沉积型液流电池,不需使用离子交换膜,降低了系统的成本,而且,锌溴液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理论能量密度达到429Wh/Kg,目前运行的锌溴液流电池系统实际能量密度达到70Wh/Kg。但是,正极溴/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可逆性较差,不仅降低电池系统的电压效率和能量效率,而且降低了电池的工作电压,进而对电池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为进一步提高液流储能电池能量密度提出钒/多卤化物液流储能电池、锌/铈液流储能电池。对于液流储能电池,能量密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电池电动势,活性物质电化当量,反应转移电子数,电解液浓度,电解液利用率等。为提高全钒液流电池的能量密度,研究人员提出钒/多卤化物液流储能电池,该电池以盐酸、氢溴酸作为支持电解质代替硫酸,正极以Br2Cl-(Cl2Br-)/X(Cl、Br)-电对代替V5+/V4+,通过提高电解液浓度,实现提升电池体系能量密度的目标。但是,该体系由于活性物质的互串较为严重,电池的库仑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锌/铈液流储能电池工作电压较高使其具备较高的能量密度。但是,正极Ce3+/Ce4+电对氧化还原反应可逆性较差,需要采用贵金属(Pt)作为电催化剂,极大的增加了电池的成本。
发明内容
基于传统二次电池技术,结合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新体系研发进展,本发明提出锌/多卤化物储能电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锌/多卤化物储能电池,以导电惰性材料为电极,以氯化锌和溴化锌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构成锌/多卤化物储能电池;
电极反应如下:
正极:
或
负极:
电池正极为碳电极或复合氧化物电极;
电池负极材料是碳材料、金属箔、金属板或泡沫金属;为改善负极性能,通常采用铜、锡、铅、镉、铟、铋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混合对电池负极材料表面进行电镀处理。
电解质溶液为含可溶性锌盐的弱酸性溶液。调变电解液中氯化锌与溴化锌的浓度,使得Zn2+的摩尔浓度为0.5-10M,Br-的摩尔浓度为0.5-20M,Cl-的摩尔浓度为0.5-20M。基于电解质溶液中Cl-、Br-间不同的摩尔比,正极平衡电位在1.06-1.35V间变化,电池开路电压在1.82-2.11V之间。
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有卤化钠和/或卤化钾作为助电解质,其浓度范围在0.1-1M之间。
电解质溶液中添加有盐酸、氢溴酸或苯二甲酸氢钾调节电解质溶液pH值在2-4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37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表头报表的生成方法、装置及终端
- 下一篇:抗起毛起球性人造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