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感元件的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66827.0 | 申请日: | 201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9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莫家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弘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17/00 | 分类号: | H01F17/00;H01F37/00;H01F27/28;H05K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感 元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感元件,尤指在金属内芯上下罩覆有上下板材,且金属内芯内外侧定位内外基材,以内外基材的复数引线与上下板材的复数导线呈连续卷绕连接,位于金属内芯的内外侧之间形成金属磁感线圈效应。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的元件高密度装配下,表面粘着元件得以快速发展,且在电磁相容的考虑下,电子产品的电磁干扰消除更成为电子产品的基本要求,更加重电感需求及应用。
一般的电感元件(Inductor)如图11所示,都是将一或复数线圈B缠绕于一由磁性体或非磁性的芯材A上,并在线圈B通电后与芯材A相互产生作用,在目前的环形芯材A的体积相当小,采用人工绕线的方式将漆包线缠绕于环形芯材A上,再由作业人员将缠绕有线圈B的芯材A进行后续作业,但是,采用人工作业的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
(一)芯材A外部缠绕线圈B,必须注意线圈B间相邻的间距,容易产生间距太大或过小的不当缠绕状况,且线圈B会裸露于芯材A外部,并直立设置于电路板表面,无法确保电感元件与高压元件和电源有足够空间及绝缘距离,与外部电子零件产生碰撞或抵触,导致线圈B产生刮擦、断裂现象,影响电感元件的充、放电功能,使用上会造成电容耦合、电磁干扰并结合其他磁性电感。
(二)由于芯材A体积微小,在进行线圈B缠绕时,必需完全仰赖产线作业人员精准地将漆包线来回地穿伸,才有办法将漆包线紧密地缠绕于该芯材A上,但此工序不仅相当耗时费力,制作成本(人事支出等)也相对较高,进而造成整体制程能力的低落,而无法对其进行自动化的量产。
(三)不同规格的电感器所需要缠绕的线圈B圈数都不同,因此,作业人员必须准确地将正确数量的线圈B紧密地缠绕于芯材A上,而此一高度人工化的制程则相当容易受作业人员的疏失等人为因素而影响其制造品质及精密度,进而大幅增加成品实际规格与预设规格之间的偏差。
因此,如何解决目前电感元件缠绕线圈方式,无论在整体结构及制程上衍生的问题,必须予以改善,即为本发明人及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故,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电感元件的结构的发明专利诞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乃在于内外基材的环形结构,作为金属内芯内外侧定位,再由金属内芯上下端罩盖上下板材,以上下板材的复数导线与内外基材的复数引线位于金属内芯的内外侧之间,呈连续卷绕式金属磁感线圈的电性导通,解决传统电感元件使用金属绕线构形的不便,以提升组装便利性及信赖度的电感结构。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乃在于上下板材的复数导线与内外基材的复数引线位于金属内芯的内外侧之间形成连续卷绕连接,并使各导线、引线完全密闭状,供电流传输形成金属磁感线圈电感效应时,所形成的磁场,较不易与周边的电子零件产生干扰情况,可供预设电路板的电流或信号传输较稳定、整流功能佳。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乃在于上下板材的相邻内外侧连接部上的凹槽结构,可供内外基材组装时上下端分别对位置入,增加组装便利性及固牢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感元件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上下板材、内外基材及金属内芯,其改良在于:
该上下板材之间连接有内外基材,而内外基材之间定位有金属内芯,且上下板材表面上具有呈放射线状排列的复数导线,而内外基材上间隔排列有与上下板材的复数导线连接的复数引线,配合复数导线及复数引线于金属内芯内、外侧之间形成连续卷绕式金属磁感线圈效应的电性导通。
其中:该下板材的复数导线是在内表面上加工成型有导通至外表面的导通孔,导通孔内部电镀加工有金属导体,而下板材外表面位置分别延设有与导通孔连接的输入侧、输出侧。
其中:该上下板材都是软性印刷电路板。
其中:该内外基材都是环状的软性印刷电路板,而金属内芯为环形状定位于内外基材之间。
其中:该上板材上具有由预设圆心朝外呈放射线状的复数接点组,而各接点组具有位于预设圆心同半径上的内接点、外接点,而导线内侧、外侧分别设有连接部,且导线内侧连接部连接到一接点组的内接点上,其导线外侧连接部连接到另一侧的接点组的外接点上。
其中:该导线的外侧连接部与相邻的一组或一组以上接点组的外接点连接。
其中:该上板材的复数导线上的各内侧、外侧连接部之间形成转折部。
其中:该内外基材的复数引线呈垂直状与上下板材的复数导线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弘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弘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68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