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影像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69193.4 | 申请日: | 201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93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赖昆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00 | 分类号: | G06T17/00;H04N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影像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影像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3D屏幕已逐渐进入市场,预期在未来两三年后便会成为主流,故对应产生立体影像的机制相信也会蓬勃发展。特别是可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型计算机或膝上型计算机)或手持式通讯装置(例如,手机)上应用的影音实时通讯软件(例如,MSN、ICQ),未来会产生希望可以看见对方立体影像的需求。在此应用上,对于立体影像的“实时性”会比立体影像的“分辨率”更受到重视与要求。
一般而言,立体影像是两个影像的结合,以分别传送到使用者的左眼与右眼,进而让使用者产生错觉。因此,产生立体影像的方式便是模拟出使用者左眼与右眼所看到的影像即可。因此,最简单的已知方法便是在电子装置上设置两个摄影镜头,而这两个摄影镜头大约间隔6厘米,以分别模拟左眼与右眼所看到的影像。
然而,要装设两个摄影镜头可能会增加额外的硬件成本。所以一种解决方式是单纯从一张影像中以影像处理的方式模拟出左右两个影像,试图欺骗使用者的眼睛,而让使用者感受到三维效果。目前已知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可先利用二维影像建立三维模型,再将三维模型取两个不同视角影像输出。但此方案耗时太久,无法适用在要求“实时性”的通讯软件上。
发明内容
为解决已知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影像处理方法,其通过对影像中某特定区域进行缩放的动作,借以模拟不同视角的影像(例如,分别模拟左眼视角影像与右眼视角影像)。接着,后续即可将具有视角差异的左眼视角影像与右眼视角影像结合产生立体影像。借此,即可以简便的方式实时地产生立体影像。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一种影像处理方法,其包含下列步骤。拍摄关于对象的第一影像。于第一影像上定义中线。距离中线第一视角距离决定第一虚拟中线。将第一影像基于第一虚拟中线朝向中线进行缩放,进而产生第一变视角影像。
本发明所提出的影像处理方法主要通过对影像中某特定区域进行缩放的动作,借以模拟不同视角的影像(例如,分别模拟左眼视角影像与右眼视角影像)。接着,后续即可将具有视角差异的左眼视角影像与右眼视角影像结合产生立体影像。借此,即可以简便的方式实时地产生立体影像。此外,由于仅需要单一网络摄影机,在影像的合成上,其色彩的一致性会比较高,进而使立体影像的显示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影像处理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为绘示关于对象的第一影像的示意图;
图3A为绘示图2中的第一影像的简化示意图;
图3B为绘示由图3A中的第一影像缩放为第一变视角影像的简化示意图;
图4为绘示图1中的影像处理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后续步骤的步骤流程图;
图5为绘示电子装置与图2中的对象的侧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脸部 20:电子装置
D:第一视角距离 I1:第一影像
I2:第一变视角影像 L1:中线
L2:第一虚拟中线 L3:第一分界辅助线
S100~S126:流程步骤 α:仰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影像处理方法。更具体地说,其主要通过对影像中某特定区域进行缩放的动作,借以模拟不同视角的影像(例如,分别模拟左眼视角影像与右眼视角影像)。接着,后续即可将具有视角差异的左眼视角影像与右眼视角影像结合产生立体影像。借此,即可以简便的方式实时地产生立体影像。
请参照图1,其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影像处理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影像处理方法可包含下列步骤:
S100:拍摄关于对象的第一影像。
S102:于第一影像上定义中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91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于抽换电池的电子装置
- 下一篇:依据标签执行对应程序的系统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