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干法脱硫灰与粉煤灰复合掺合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71636.3 | 申请日: | 2010-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5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发明(设计)人: | 顾文飞;杨利香;唐殴靖;李阳;周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上海建研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50 | 分类号: | B01D53/50;B01D53/81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吴泽群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硫 粉煤 复合 掺合 料及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掺合料,具体为干法脱硫灰与粉煤灰复合掺合料,以及这种复合掺合料的制备方法,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火电行业烟气脱硫的普及,脱硫副产物成为了又一大工业固废材料。这些脱硫副产物堆积户外,占用土地,同时还有可能再次释放SO2,破坏生态环境。本发明所述干法脱硫灰就是干法烟气脱硫工艺的产物。
干法脱硫灰是烟气脱硫工艺过程中,处于悬浮状态的石灰颗粒与烟气中的SO2、SO3和O2反应生成的固态亚硫酸钙、部分硫酸钙,最后与飞灰一起由电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收集形成的一种干灰。干法脱硫灰不同于一般粉煤灰,其具有高钙高硫性,另外它含有多种对水泥、混凝土安定性、耐久性不利的化学元素,如过高的SO3、f-CaO含量,特有的CaSO3成分,接近标准极限的烧失量等。因此,不能采用常规粉煤灰的利用方式对干法脱硫灰加以利用。
因此,开展干法脱硫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探索脱硫灰从废弃物变成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对保障电厂安全运行、改善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干法脱硫灰与粉煤灰复合掺合料,以解决干法脱硫灰的利用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为了提供这种复合掺合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干法脱硫灰与粉煤灰复合掺合料,按重量百分比计,其组成和含量为:
干法脱硫灰:10~50%,
粉煤灰:90%~50%。
优选的组成和含量为:
干法脱硫灰:10%~30%
粉煤灰:90%~70%
所述的干法脱硫灰为干法烟气脱硫工艺产生的干法脱硫灰。其主要化学成分波动范围见表1。
表1干法脱硫灰化学成分
所述的干法脱硫灰、粉煤灰,需经干燥处理,保证含水率在1.0%以内。
本发明的干法脱硫灰与粉煤灰复合掺合料的具体制备方法为:
1、将干法脱硫灰和粉煤灰分别按要求烘干至水分小于1%,得到复合掺合料的原料。
2、分别检测干法脱硫灰和粉煤灰的细度、三氧化硫,烧失量,游离氧化钙,安定性指标。
3、将干法脱硫灰和粉煤灰按比例配料进行混合磨细制得干法脱硫灰和粉煤灰复合掺合料成品。
4、检测干法脱硫灰和粉煤灰复合掺合料成品的的细度、三氧化硫含量、游离氧化钙含量、烧失量、安定性指标,各项指标需满足现行II级粉煤灰标准。
干法脱硫灰与粉煤灰复合掺合料可用于水泥混凝土。
通过本发明技术方案制备获得的复合掺合料,通过对干法脱硫灰的资源化利用,可以减少其对土地的占用,防止其堆放产生的环境污染,同时变废为宝,创造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实施例1:
取某电厂干法脱硫灰、粉煤灰(其物化性能见表1),用烘箱进行烘干处理,温度为100±5℃,时间为24h。按干法脱硫灰∶粉煤灰=10∶90的比例配料,在试验室标准磨(Φ50×50cm)(上海建材仪器厂生产)中分别研磨20min,得到干法脱硫灰与粉煤灰复合掺合料,分别按GB/T 1345-2005《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GB/T 176-2008《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T 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测定45μm方孔筛筛余,三氧化硫,烧失量,游离氧化钙,安定性,见表2。依据GB/T17671《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测试干法脱硫灰与粉煤灰复合掺合料7d、28d强度,并与粉煤灰活性比较,结果见表3。
表1干法脱硫灰、粉煤灰物化性能指标
表2干法脱硫灰与粉煤灰复合掺合料性能指标
表3干法脱硫灰与粉煤灰复合掺合料强度活性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上海建研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上海建研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16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