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吸收生长因子复合敷料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73016.3 | 申请日: | 201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87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吴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涛 |
主分类号: | A61L15/44 | 分类号: | A61L15/44;A61L15/2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何本谦 |
地址: | 51015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收 生长因子 复合 敷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敷料,特别涉及一种可吸收生长因子复合敷料,属于医用敷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临床上经常会对人体因手术或意外受伤而导致的物理损伤进行局部的止血,并防止创面被感染,加速伤口的愈合。关于伤口的止血和愈合,人们很早就发现创面覆盖敷料较不覆盖愈合效果要好,所以人们对敷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曾出现过不同类型的敷料,其中传统的纱布类敷料最具有影响力,而且应用的时间最长,在市场上占的份额也比较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各个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起单纯的覆盖作用的传统敷料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传统的敷料多以纱布、棉垫为主材料,可以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成本比较低廉,原料来源比较广泛,可重复使用,但是因其止血效果不好,无创面保湿作用,肉芽易长入纱布网眼中生成粘连结痂,在换药过程中导致新生组织损伤,患者相当痛苦,同时由于皮肤伤口愈合期较长、伤口疤痕明显,因此,开发一种可以减少传统药棉的缺点的用于皮肤创面的新型医用敷料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为此,许多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出了不同类型的创面医用敷料。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开发的敷料分为生物敷料、人工合成敷料、生长因子敷料、组织工程创面敷料及纳米敷料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医用敷料技术的发展。
80年代以来,有关生长因子对创伤修复作用的研究,使人们对创面修复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采用该种敷料不仅可以修复体表创面而且还可以修复内脏及全身,同时可以加速创面的愈合,因此对生长因子敷料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组织修复研究的热点。中国专利:99100585.6,名称为“促进脊髓组织损伤愈合的海绵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了一种由胶原蛋白或胶原蛋白与甲壳素的混合物并添加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及神经生长因子的海绵材料,采用该海绵材料可加速受损组织创口或受伤面的愈合,愈合效果好,但是由于该材料采用胶原蛋白多采用动物胶原蛋白,容易产生热敏现象,同时该专利采用含有生长因子的水溶液混入胶原蛋白与甲壳素的混合机制中,然后进行冷冻干燥而成。生长因子活性半衰期只有数小时或更短,由于是简单的混合,海绵材料表面存在的生长因子,与外界接触,导致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不稳定,而且伤口部位存在的蛋白酶对生长因子的降解作用,容易使生长因子丧失其生物活性。为能克服上述技术的缺陷,所以本申请的申请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医用敷料,采用天然的改性羟乙基纤维素与海藻酸纳复配共混纤维作为高分子载体材料,采用基体包埋技术延缓生长因子的释放,使得基体分散性好,包封率较高。并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创伤,包括外科手术切口,烧伤浅II度、深II度的病变部位,以及植皮区、供皮区、溃疡等创面,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新型医用敷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热敏现象并且能够促进创面快速愈合的生长因子复合敷料。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生长因子复合敷料主要由改性羟乙基纤维素和海藻酸钠复配制成的共混纤维素,即复合纤维,加入生长因子组成。
生长因子可选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等。
生长因子优选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
生长因子优选冻干粉,其加入量为复合纤维总量的0.02%-0.05%。
改性羟乙基纤维素和海藻酸钠复配的重量比为5~15∶5~15。
上述的复合纤维由下述制备方法制备的:
(1)用去离子蒸馏水将海藻酸钠配制成质量百分含量为8~15%的海藻酸钠溶液a,并混合均匀;
(2)将改性的羟乙基纤维素用去离子水配制成质量百分含量为10~20%的改性羟乙基纤维素溶液b,混合均匀;
(3)将溶液a和溶液b混合均匀,搅拌15~20min,真空脱泡,通过湿法纺丝法进行,凝固即可制得复合共混纤维。
上述的生长因子采用物理基体包埋法混入复合纤维。
上述的物理基体包埋法如下:
近年来,含生长因子创伤敷料已经成为医用敷料领域发展的新亮点。它不仅克服了传统敷料性能单一的缺点,而且生长因子的加入还使敷料增加了促进创面愈合、提高创面愈合效果的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涛,未经吴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30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RFID标签芯片及RFID标签
- 下一篇:一种治疗糖尿病肢端坏死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