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布式系统运行时的监视数据传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73257.8 | 申请日: | 201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4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叶丹;严慧;宁静;刘杰;虞海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L29/06;H04L1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0 | 代理人: | 余长江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布式 系统 运行 监视 数据传输 方法 | ||
1.一种分布式系统运行时的监视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建立分布式应用的监视事件模型N,N为有向无环图,结点代表监视事件,有向边确定监视事件的顺序,初始监视状态为源点,终止监视状态为汇点,汇点和入度大于1的结点的前一结点为关键结点;
2)分布式应用发送监视事件给监视中心,监视事件中至少包含事件序号和可信度,其中,事件序号是模型N中对应结点的序号;
3)监视中心按照监视事件的事件序号接收监视事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布式应用发送监视事件的同时还发送当次监视的分布式应用的执行序号给监视中心;监视中心确定执行序号正确后接收监视事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监视中心采用下述步骤接收监视事件:
A、将收到的监视事件构造为槽事件,槽事件至少包含事件序号和可信度;
B、检查槽中是否有槽事件,其中,槽是从源点到汇点的一条路径上与结点相对应的位置,槽的编号与结点上监视事件的事件序号相同;
C、槽中没有槽事件时,将槽事件插入槽中;当槽中有槽事件时,比较当前槽事件和槽中槽事件的可信度,过滤可信度低的槽事件;
D、检查当前槽之前的槽,对尚未安装槽事件的槽,根据槽编号从模型N中还原槽事件并安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监视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视事件包括关键事件、实例敏感事件和非实例敏感事件,关键事件是模型N中关键结点对应的监视事件;实例敏感事件是包含特定实例相关信息的监视事件;非实例敏感事件是不包含特定实例相关信息的监视事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监视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UDP协议发送监视事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监视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可靠传输协议发送关键事件,采用UDP协议发送非关键事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监视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下述方法发送监视事件:
A、当待发送的监视事件是实例敏感事件时,将该事件装入缓存中;
B、当待发送事件是非实例敏感事件时,不发送该事件。
C、当待发送事件是关键事件时,将缓存中的实例敏感事件依次装入关键事件后发送;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监视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下述方法发送监视事件:
A、当待发送事件是非实例敏感事件时,将该监视事件的可信度设为3并发送;
B、当待发送事件是实例敏感事件时,复制该事件,将复制事件的可信度设置为3,装入缓存中;
C、将该事件的可信度设为2并发送;
D、当待发送事件是关键事件时,将缓存中的复制事件依次装入关键事件后进行发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监视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监视中心采用下述步骤接收监视事件:
A、依次卸载关键事件携带的实例敏感事件,监视中心依次接收实例敏感事件;
B、监视中心接收关键事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监视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监视中心采用下述步骤接收监视事件:
A、依次卸载关键事件携带的实例敏感事件的复制事件,监视中心接收复制事件:
a)检查复制事件对应的槽中是否安装了槽事件,若已经安装槽事件,对比复制事件与槽事件是否相同,若不相同且复制事件的可信度大于槽事件的可信度,用复制事件更新槽事件,否则将槽事件的可信度设为3;
b)若复制事件对应的槽尚未安装槽事件,则将复制事件安装到槽中;
c)对槽道上该槽之前的各个槽进行检查,还原并安装未安装的槽事件;
B、监视中心接收关键事件。
11.根据权利要求3-10任一项所述的监视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槽事件的方法为:
根据槽编号,从监视模型N中提取对应事件序号的监视事件,生成槽事件A′并安装在槽中,如果监视事件为非实例敏感事件,槽事件A′的可信度设为3;如果监视事件为实例敏感事件,槽事件A′的可信度设为1。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监视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可靠传输协议为基于UDP的请求-应答协议或TCP协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325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