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胃蛋白酶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74246.1 | 申请日: | 201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89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陈秀;柳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北京科跃中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77 | 分类号: | G01N33/577;G01N33/573;G01N21/76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8 | 代理人: | 高宇;杨小蓉 |
地址: | 10008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胃蛋白酶 化学 发光 免疫 检测 试剂盒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免疫检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胃蛋白酶化学发光免疫检测试剂盒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胃蛋白酶(pepsin)属于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类,是胃消化蛋白水解酶,相对分子量为31-36kd,其前体是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在成年脊椎动物胃黏膜中合成,由胃主细胞分泌,在胃液的酸性条件下转换成胃蛋白酶。其功能是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小的肽片段。
胃食管返流病(GERD)是指胃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返酸、烧心、胸痛等消化道症状,进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可导致食管癌前病变的疾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影响生活质量的食管疾患,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食管抗反流屏障减弱或食管黏膜长时间暴露于胃液之下,致使胃酸和胃蛋白酶损害食管粘膜。部分患者需终身服用抑酸制剂,部分患者则需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治疗来控制。
通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LES)在吞咽时开放,随后关闭防止胃酸返流入食管。静息时LES压力足以防止食物返流。LES的不当松弛可导致胃酸返流入食管,引起刺激反应。胃食管返流疾病(GERD)的发病机理与食管胃动力有关,包括食管清除能力下降和胃排空延迟。50%的病人有食管蠕动功能的丧失。食管裂孔疝损害食管排空功能,随着疝孔增大,问题也增多,导致胃酸清除减慢。
症状和体征GERD症状通常在餐后和脂肪进入胃内后被诱发。弯腰、仰卧和紧张能加重症状,肥胖、妊娠、腹水、腹带过紧等也能导致症状加重。GERD的一系列症状包括胃部烧灼感(83%)、反胃(70%)、咽下困难(37%)、呼吸道症状(30%)、腹痛(10%)、胸痛(10%)、恶心(8%)、嗳气(7%)和出血(4%)。患者主诉餐后有胃部烧灼感和反胃等典型症状。也有病人主诉严重胸痛,常被错误地归咎于心脏病发作。另外,也可能有声嘶或喘鸣等典型的胃酸引起的哮喘症状。一些患者没有典型症状,当食管严重受损后,患者主诉吞咽困难,甚或出血,这经常在呕血或黑色柏油样便后被注意到。夜间食管返流增加食管炎的危险,因为夜间吞咽活动和唾液分泌减少不能中和胃酸导致其停留在食管内时间较长。
检查患者会有声嘶、上腹部触痛、驼背、牙釉质破坏或肺部听诊爆裂音(伴吸入性肺炎)。穿紧身衣服由于能增加腹压也能使这些症状突显。病史和体格检查经常足以诊断GERD。最近有报道认为连续7d服用大剂量奥美拉唑对此病有效,因为它能抑制胃酸分泌,阻止GERD症状的发生。如果患者诊断后药物疗法无效,或他们主诉咽下困难,内窥镜检查则是诊断食管炎的最好手段。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对重度食管炎的诊断是相当准确的(98.7%),中度和轻度食管炎次之(分别为81.6%和24.6%)。食管内pH值监测,即测定胃和食管内容物的酸度,对内窥镜检查阴性的患者是有帮助的。食管测压法,即通过鼻道向胃内插管测定LES压力和食管功能,也有助于确诊。应当注意,所有检查都可以产生假阴性结果。
对胃蛋白酶的检测目前基本上运用变性血红蛋白法测定其活性,而对于胃蛋白酶含量的检测,周素芳,邓勇,周德义等在《不同胃液胃蛋白酶含量及活性的测定》一文中曾报道利用红桂木凝集素建立ELISA方法检测,其原理是利用凝集素具有与糖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性质。但这种方法无法区分样品中的其它酶类及胃液中食物的一些糖蛋白,从而会造成检测的假阳性。
王建荣,程艳爽,马燕兰曾在《不同体位与方式鼻饲患者口咽及支气管分泌物胃蛋白酶含量的变化》中提及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检测胃蛋白酶含量;但其放射免疫方法操作时间长,标记物具有放射性污染,已渐渐被市场所淘汰。
综上检查方法,内窥镜和钡餐检查给病人带来不舒适和一定的伤害,而且对轻度食管炎准确性低(24.6%);而食管内pH值检测过程繁琐,受影响因素多,不能满足临床要求。胃蛋白活性检测操作繁琐,不便于临床的筛查;凝集素反应存在的交叉因子多,容易导致假阳性;放射免疫反应又操作时间长,对环境有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北京科跃中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北京科跃中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42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