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噻唑胺衍生物及其作为抗小RNA病毒感染药物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74544.0 | 申请日: | 2010-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5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松;王宏亮;肖军海;张献;王莉莉;郑志兵;钟武;谢云德;李行舟;周辛波;赵国明;王晓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277/42 | 分类号: | C07D277/42;A61K31/496;A61P31/14;A61P31/16;A61P9/00;A61P11/00;A61P2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王贵杰 |
地址: | 1008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噻唑 衍生物 及其 作为 rna 病毒感染 药物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取代噻唑胺衍生物或其可药用盐或水合物,含它们的药用组合物及作为抗小RNA病毒感染药物在预防和/或治疗小RNA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的用途。
背景技术
小RNA病毒科是已知最小的动物RNA病毒,它共有7个属,即鼻病毒属、肠道病毒属、口疮病毒属、心脏病毒属、肝病毒属、以及双艾柯病毒属,另外还有一些未分类的小RNA病毒。小RNA病毒可以引起诸如呼吸疾病、手足口疾病、脑膜炎/脑炎、急性骨髓灰白质炎、心脏血管疾病、出血性结膜炎、肝炎等多个系统的疾病。
80年代后期病毒学取得了很大进展。病毒生命周期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已经被很好的描绘,许多分子靶标也已被验证,近年来随着许多新型的抗病毒药物的处现也促使病毒学的发展达到高潮。小RNA病毒抑制剂正在进行活性研究。这些抑制剂的作用靶标是病毒蛋白1(VP1),一种相对保守的衣壳结构介导病毒的吸附/脱壳过程。不同血清型病毒的VP1高度保守结构,但是对于病毒的复制非常必要。作用于这个靶标的抑制剂和可能成为抗细小RNA病毒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寻找并发明一类新型作用于VP1的小分子化合物,其可阻止病毒的黏附和脱壳,从而达到预防和/或治疗小RNA病毒引起的疾病的目的。
本发明人经过研究现已发现,具有下面通式I的化合物可作用于小RNA病毒的VP1来阻止病毒的黏附及脱壳,因此可用于预防和/或治疗小RNA病毒引起的疾病。
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式I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或水合物:
其中:
R1、R2、各自分别为氢,卤素,C1-C8直链或支链烷基;
n为2,3,4,5或6;
R3、R4、R5各自独立为氢,卤素,C1-C8直链或支链烷基,-COOR7,-OR8;R7、R8各自独立为氢,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式I的化合物或其药用盐或水合物优选下面的化合物:
2-{4-[5-(4-甲氧基苯氧基)戊基]哌嗪-1-基}噻唑,
2-{4-[5-(4-乙氧基苯氧基)戊基]哌嗪-1-基}噻唑,
2-{4-[5-(4-氟苯氧基)戊基]哌嗪-1-基}噻唑,
2-{4-[5-(4-乙基苯氧基)戊基]哌嗪-1-基}噻唑,
2-{4-[5-(4-异丙基苯氧基)戊基]哌嗪-1-基}噻唑,
2-{4-[5-(4-叔丁基苯氧基)戊基]哌嗪-1-基}噻唑,
2-{4-[5-(4-甲基苯氧基)戊基]哌嗪-1-基}噻唑,
2-{4-[6-(4-甲基苯氧基)己基]哌嗪-1-基}噻唑,
2-{4-[6-(4-乙基苯氧基)己基]哌嗪-1-基}噻唑,
2-[4-(6-苯氧基己基)哌嗪-1-基]噻唑,
2-{4-[6-(4-叔丁基苯氧基)己基]哌嗪-1-基}噻唑,
2-{4-[6-(4-氟苯氧基)己基]哌嗪-1-基}噻唑,
2-{4-[6-(4-氯苯氧基)己基]哌嗪-1-基}噻唑,
2-{4-[6-(4-溴苯氧基)己基]哌嗪-1-基}噻唑,
5-{4-[3-(4′-乙氧基联苯-4-氧基)戊基]哌嗪-1-基}噻唑,
2-{4-[5-(4-氯苯氧基)戊基]哌嗪-1-基}噻唑,
2-{4-[5-(4-溴苯氧基)戊基]哌嗪-1-基}噻唑,
2-{4-[5-(4-溴苯氧基)戊基]哌嗪-1-基}噻唑盐酸盐,
2-[4-(5-苯氧基戊基)哌嗪-1-基]噻唑盐酸盐,
2-{4-[6-(4-甲氧基苯氧基)己基]哌嗪-1-基}噻唑盐酸盐,
2-{4-[6-(4-乙氧基苯氧基)己基]哌嗪-1-基}噻唑盐酸盐,
2-{4-[6-(4-乙基苯氧基)己基]哌嗪-1-基}噻唑盐酸盐,
2-{4-[6-(4-异丙基苯氧基)己基]哌嗪-1-基}噻唑盐酸盐。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涉及药物组合物,其包括至少一种式I化合物或其药用盐或其水合物载体或赋形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45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冻雨发生器
- 下一篇:一种复合材料成型建筑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