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监测二氧化硫的纳米敏感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75025.6 | 申请日: | 201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5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周考文;谷春秀;王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测 二氧化硫 纳米 敏感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监测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敏感材料,尤其是由Pd原子搀杂的Cr2O3和Al2O3纳米粉体组成的敏感材料。属于传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二氧化硫是大气中主要污染物之一,是衡量大气是否遭到污染的重要标志。世界上有很多城市发生过二氧化硫危害的严重事件,使很多人中毒或死亡。二氧化硫具有酸性,可与空气中的其他物质反应,生成微小的亚硫酸盐和硫酸盐颗粒。当这些颗粒被吸入时,它们将聚集于肺部,是呼吸系统症状和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与水混合,再与皮肤接触,便有可能发生冻伤。与眼睛接触时,会造成红肿和疼痛。
二氧化硫进入呼吸道后,因其易溶于水,故大部分被阻滞在上呼吸道,在湿润的粘膜上生成具有腐蚀性的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上呼吸道的平滑肌因有末梢神经感受器,遇刺激就会产生窄缩反应,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缩小,气道阻力增加。上呼吸道对二氧化硫的这种阻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二氧化硫对肺部的刺激。二氧化硫可被吸收进入血液,对全身产生毒副作用,它能破坏酶的活力,从而明显地影响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动物试验证明,二氧化硫慢性中毒后,机体的免疫受到明显抑制。
二氧化硫浓度为10~15ppm时,呼吸道纤毛运动和粘膜的分泌功能均能受到抑制。浓度达20ppm时,引起咳嗽并刺激眼睛。若每天吸入浓度为100ppm达8小时,支气管和肺部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使肺组织受损。浓度达400ppm时可使人产生呼吸困难。二氧化硫与飘尘一起被吸入,飘尘气溶胶微粒可把二氧化硫带到肺部使毒性增加3~4倍。若飘尘表面吸附金属微粒,在其催化作用下,使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雾,其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增强约1倍。长期生活在大气污染的环境中,由于二氧化硫和飘尘的联合作用,可促使肺泡纤维增生。如果增生范围波及广泛,形成纤维性病变,发展下去可使纤维断裂形成肺气肿。二氧化硫可以加强致癌物苯并芘的致癌作用。据动物试验,在二氧化硫和苯并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因子的发病率,在短期内即可诱发肺部扁平细胞癌。
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电化学法等。这些方法灵敏度都比较高,但操作复杂,必须在实验室完成,无法现场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以往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监测二氧化硫的纳米敏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用这种敏感材料制作的二氧化硫传感器可以在现场快速、准确测定空气中的微量二氧化硫而不受共存物的影响。
本发明所述的纳米敏感材料是由Pd原子搀杂的Cr2O3和Al2O3纳米粉体组成,其制备方法如下:
(1)将铬盐和铝盐共溶于去离子水中,其中Cr和Al的原子比约为2∶3,在高速搅拌状态下加入柠檬酸,并用浓氨水调节pH值为2.6-3.8,继续搅拌5-8小时,静置陈化,将溶液在78-88℃旋转蒸发得到凝胶,将凝胶红外干燥1-2小时,充分研磨后,在箱式电阻炉中以每分钟不超过5℃的速度升温至500-600℃,保持此温度2-3小时,得到Cr2O3和Al2O3纳米粉体;
(2)将氯化钯溶于18%的盐酸水溶液中,在不断搅拌下,加入经超声波分散过的上述纳米粉体,其中Pd和Cr的原子比约为1∶100,继续搅拌并滴加35%的水合肼水溶液,混合均匀,直接置于干燥箱中烘干,即得Pd原子搀杂的Cr2O3和Al2O3纳米粉体。
其中,步骤(1)中使用的铬盐是氯化铬、氯酸铬、醋酸铬、硝酸铬和硫酸铬的无水物或水合物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铝盐是硝酸铝、硫酸铝、高氯酸铝、磷酸铝、氯化铝、醋酸铝、异丙醇铝和仲丁醇铝的无水物或水合物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当制得的纳米粉体粒径不超过30nm,且各组分满足Pd(1-2%)、Cr2O3(40-45%)和Al2O3(53-59%)时,用于作为监测二氧化硫的敏感材料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制备过程简单,重复性好;
(2)沉淀过程缓慢,颗粒生长均匀,所得粉体材料粒径分布较小(20~32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未经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50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炭基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