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节能的烹煮锅具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75778.7 | 申请日: | 201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55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林李秀丽;王振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李秀丽;王振业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36;A47J36/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烹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烹煮的锅具,特别涉及一种可将热力聚集在锅内,减短烹煑时间以提升热效力的锅具。
背景技术
一般家庭常使用的烹煑锅具有电饭锅、电子锅、电子炖锅、焖烧锅、快锅等等,使用者会依食材的不同而选择使用哪一种锅具烹煮,例如利用电饭锅煮米,米是放在内锅加水再放进电饭锅内,并在电饭锅内加少量的水进行煮饭,加热过程是以电产生热,以电饭锅内的少量水产生高温蒸汽,再对内锅的米加热煮成熟饭,相当于间接加热于米且电饭锅本体并无聚热功能,在加热过程有部分热能是散发在空气中,所以属于较耗电的加热方式。电子锅的烹煮方式,则是在锅内的底部具有一加热板,该加热板升温直接对内锅加热煮饭,在烹煮过程因该锅体无阻隔热力散发于空气中,所以有热损失的问题,即浪费热能的耗电问题。
而电子炖锅是通过电力直接对锅内的食材加热,以电能转热能升温到预定温度,才对食材加热,待加热到相当温度时间才能煮熟,煮的时间较久,在烹煮过程该电子炖锅也无阻隔热力散发于空气中的隔热功能,当然更属高耗电的锅具。
至于焖烧锅,是将容装食材的内锅放在炉具上加热煮滚之后,再移到焖烧锅内,盖上盖子焖熟,虽能达到节能减碳目的,但是内锅在炉上进行加热,有部分热能是散发在空气中,煮滚之后又要移到焖烧锅内,其实也很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热力聚集在锅内,不会散发在空气中,可减短烹煮时间,达到节能减碳功能的烹煮锅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具节能的烹煮锅具,可容装一内锅进行加热烹煮,是包含:
一开口向上的锅具本体,该锅具本体内部具有一烹煮空间,且该锅具本体是为内、外双层,该内、外层之间具有一隔热层,该隔热层为充填有隔热材料或抽真空,该烹煮空间的底部设一加热片,该加热片与一电源连接,以对该加热片上方的该内锅加热,通过该隔热层得阻断热力传导于该锅具本体外部,具有聚热功能,食材在该烹煮空间可快速升温焖煮,减短烹煮时间及电力,自能降低使用能源而达到节能减碳功能。
本发明所述的具节能的烹煮锅具,其中该隔热层是在该锅具本体的内、外层之间充填有一第一隔热材料。
本发明所述的具节能的烹煮锅具,其中该隔热层是包含有中空的一内层与一外层,该内层与该外层的至少一是抽真空。
本发明所述的具节能的烹煮锅具,其中该锅具本体的底部内充填有一保温材料。
本发明所述的具节能的烹煮锅具,其中该锅具本体的壁面设有一操作面板,该加热片通过该操作面板与该电源连接。
本发明所述的具节能的烹煮锅具,其中该锅具本体的底部内埋设有一温度感应器及一过载保护器,该温度感应器及该过载保护器与该操作面板电性连接,该温度感应器用于感应该加热片温度,并通过该过载保护器,提供断电的安全措施。
本发明所述的具节能的烹煮锅具,其中该锅具本体顶部配合一锅盖盖合,该锅盖为内、外双层,且中间充填有一第二隔热材料。
本发明至少具有下列的优点:
本发明的锅具本体可阻断热力散发于空气中,与一般电饭锅、电子炖锅相比,具有聚热效果,可缩短电力的使用时间,达到节能减碳功能。
本发明与快锅相比,可减少加热时会有部分热力散发在空气中,降低热力的缺失,而与焖烧锅相比,则能免除内锅先放置在炉具上加热,再移到焖烧锅内焖熟的麻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详细内容及技术说明,现以实施例来作进一步说明,但应了解的是,下述实施例仅为示例说明之用,而不应被解释为实施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图1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发明为一种具节能的烹煮锅具,可容装一内锅a加热烹煮,包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李秀丽;王振业,未经林李秀丽;王振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57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