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携式电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76118.0 | 申请日: | 201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8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良;张倚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携式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以电池供电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配合现代生活模式,许多电子式记录装置的重量与尺寸也已经变得较轻且较小而适合于携带。这些可携式电子式记录装置例如是笔记型电脑及个人数字助理器(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以笔记型电脑为例,供应商利用各个电子零件及外壳的体积小型化,使得笔记型电脑可以达到重量变轻与整体体积变小。此外,一般笔记型电脑的电池大部份都是以外加模组的型态来固定至笔记型电脑,并可藉由更换电池来延长笔记型电脑的使用时间。
一般而言,电池上会设有弹性卡勾与固定卡勾两种卡勾,以与笔记型电脑上的多个卡槽相卡合,而完成固定。然而,在欲卸下电池时,使用者必须先解除固定卡勾卡合状态后,再一手移动弹性卡勾至解除卡勾的状态,并维持弹性卡勾解卡的状态,再用另一手将电池卸除。因此,电池的拆卸无法单手完成,相当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能够让使用者单手卸下电池。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一机体、一电池以及一卡扣件。电池可拆卸地安装于机体,且具有至少一第一卡扣部与一止挡部。卡扣件滑设于机体,且适于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卡扣件具有对应第一卡扣部的至少一第二卡扣部与对应止挡部的一悬臂。当卡扣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卡扣部与第二卡扣部相卡扣。当卡扣件沿一第一方向自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移动时,止挡部抵靠于悬臂的自由端,以带动悬臂弹性形变。当卡扣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卡扣部与第二卡扣部解除卡扣状态,且止挡部与悬臂限制卡扣件自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止挡部具有相邻的一第一斜面与一第一止挡面,悬臂的自由端具有相邻的一第二斜面与一第二止挡面。当卡扣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斜面面对第二斜面。当卡扣件自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移动时,第一斜面抵靠于第二斜面,以带动悬臂弹性形变。当卡扣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止挡面面对第二止挡面,以限制卡扣件自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止挡面的一第一法线方向、第二止挡面的一第二法线方向与第一方向互相平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一复归元件,连接于机体与卡扣件之间。当卡扣件位于第二位置且电池自机体卸除时,复归元件带动卡扣件沿相对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自第二位置往第一位置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复归元件为一弹簧。当卡扣件沿第一方向移动时,复归元件蓄积一弹性力。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卡扣件沿第一方向自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移动时,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接触的行程较第一卡扣部与第二卡扣部从卡扣状态到解除卡扣状态的行程为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可携式电子装置还包括一解卡键,连接至卡扣件且部分地暴露于机体外,以带动卡扣件沿第一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卡扣部与第二卡扣部分别具有一第三斜面与一第四斜面。当电池卸除后再安装至机体时,第三斜面抵靠于第四斜面,以带动卡扣件沿第一方向移动。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藉由止挡部与悬臂限制卡扣件的移动,可让第一卡扣部与第二卡扣部维持解除卡扣的状态。因此,使用者可在解除卡扣的状态下,轻易地以单手卸除电池。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电池自机体卸除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电池与卡扣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A-图4D为图3的卡扣件自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流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可携式电子装置
110:机体
120:电池
122:第一卡扣部
122a:第三斜面
124:止挡部
124a:第一斜面
124b:第一止挡面
130:卡扣件
132:第二卡扣部
132a:第四斜面
134:悬臂
134a:第二斜面
134b:第二止挡面
140:复归元件
150:解卡键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 3:第三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61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电视高动态背光系统
- 下一篇:掺杂类金刚石与油脂复合润滑薄膜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