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高压充气式突伸机构的前起落架缓冲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79188.1 | 申请日: | 201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2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聂宏;崔俊华;张明;段萍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9/16 | 分类号: | F16F9/16;F16F9/34;F16F9/32;B64C25/6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叶连生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高压 充气式 机构 起落架 缓冲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弹射起飞舰载飞机或短距起飞陆基飞机起落架缓冲器。
技术背景
由于舰载飞机在航空母舰上允许起飞的甲板非常短,目前世界上大型航空母舰能够供起飞使用的甲板最大也只有100 m左右,因此舰载飞机短距滑跑后离舰速度会很小,加上离舰后地面效应的丧失,舰载飞机在离舰后可能会出现航迹下沉。如果航迹下沉量过大,很容易坠海,即使不坠海也会增加飞行员的心理负担。同时为保证舰载飞机离舰后的飞行安全,要求舰载飞机离舰迎角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若离舰迎角太小,导致升力不够,造成航迹下沉过大,影响飞机安全;若离舰迎角太大,容易导致舰载飞机离舰后失速,或者出现摇晃、抖振等现象。要避免这些不安全因素,前起落架必须设计专门的突伸机构或缓冲器,使飞机在弹射结束后能够迅速抬起前轮,增大离舰迎角,减小航迹下沉,从而改善舰载飞机的起飞特性。
对弹射起飞舰载飞机起落架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迅速,并在美国、英国等少数国家得到了应用。中国八五期间开始进入预研起步阶段,相对起步较晚,虽对弹射起飞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还没有实现弹射起飞舰载飞机前起落架突伸技术的应用。由于舰载飞机弹射起飞的特殊性,突伸机构或具有突伸性能的缓冲器必须具有突伸时间短、突伸效果好、可靠性高等特性。
目前,国外主要通过缓冲器在弹射拉力作用下,利用缓冲器压缩贮存的势能,实现前起落架突伸的。如专利“舰载机突伸缓冲器”(专利号:US4886248),该缓冲器除低压气室、高压气室、油腔外,增加了突伸油腔,通过单向节流阀控制油腔中油液流向突伸油腔和高压气室的流量。即当缓冲器压缩时,油液大部分流入突伸油腔中,小部分流向高压气室;当缓冲器伸长时,突伸油腔中油液回流入油腔的速度小,高压气室外的油液回流到油腔的速度大。此种缓冲器虽然保证了突伸前缓冲器具有一定的压缩量,但由于突伸时,突伸油腔油液的回流速度小,减缓了缓冲器活塞杆伸长速度,使飞机在短时间内不能建立足够的迎角。因此该种突伸方式突伸时间长,突伸效果不明显。同时该种缓冲器结构较为复杂,增加了起落架的结构重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突伸速度快的用于弹射起飞舰载飞机前起落架缓冲器。该缓冲器不仅能够使前起落架产生突伸作用,而且具有突伸速度快、短时间内使飞机建立足够的迎角、结构简单的特点,同时该装置可用于短距起飞的陆基飞机。
一种带有高压充气式突伸机构的前起落架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筒、活塞杆、高压气瓶和三位三通电磁阀;上述活塞筒由活塞筒外筒以及活塞筒内筒组成,活塞筒内筒由底面具有中心油孔的圆柱筒和环型上壁面组成,其中活塞筒内筒将上述活塞筒外筒分成T型上腔和凹型下腔;活塞筒内筒的上壁面和圆柱筒侧壁设有通气孔;上述T型上腔侧壁还设有气压传感器安装孔和充气孔;上述活塞杆由活塞杆外筒、活塞和变截面油针组成,上述活塞上带有回油孔;变截面油针安装于活塞杆外筒内并与活塞杆外筒间形成主油腔;上述活塞杆头部安装于活塞筒内,其活塞杆外筒与活塞筒外筒内壁之间形成回油腔,活塞杆外筒、活塞分别与活塞筒外筒之间密封,其中变截面油针头部伸入活塞筒内筒的中心油孔中;还包括安装于活塞筒的气压传感器安装孔内并与T型上腔气体直接接触的气压传感器;还包括具有电磁阀1 号通道、电磁阀2 号通道,电磁阀3号通道的三位三通电磁阀,其中电磁阀1号通道与高压气瓶连接,电磁阀2号通道与外界大气连接,电磁阀3号通道与活塞筒的充气孔连接;其中活塞杆外筒壁安装有用于使回油孔节流的反弹阀;电磁阀2号通道与大气之间还安装有消声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此装置可通过控制气腔压强大小,改变突伸力的大小,从而调节突伸时间,控制舰载飞机离舰迎角,改变舰载飞机舰艏航迹。本装置突伸效果可调,控制系统简单,工作可靠,并便于陆基飞机起落架的舰载改型。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带有高压充气式突伸机构的前起落架缓冲器组成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带有高压充气式突伸机构的前起落架缓冲器结构A向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91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