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方位保真角度域成像的裂缝型油气储层地震探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79491.1 | 申请日: | 2010-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02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程玖兵;马在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继明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方位 保真 角度 成像 裂缝 油气 地震 探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裂缝型油气储层地震探测方法,尤其是涉及基于方位保真角度域成像的裂缝型油气储层地震探测方法。
背景技术
窄方位观测不能完整地记录三维地震波场及夹杂着的噪声,降低了地震成像能力,也影响噪声的压制。为了提高复杂地质体成像精度,改善裂缝系统的预测与描述,提高储层及其含油气性预测,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技术越来越受到工业界的重视(凌云,2007)。当地震波传播经过定向排列的裂缝系统时,会诱导波场的方位各向异性,表现为速度或走时随方位的变化,也可能引起振幅乃至衰减随方位角的变化。在地震勘探中,利用正常时差(NMO)速度、走时、振幅等的方位各向异性分析,可以推断裂缝系统的走向与发育密度(Lynn et al.,1996;Li,1997;Ruger,1998)。当前,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油气勘探中,三维宽方位地震数据越来越多。然而传统考虑方位的地震资料处理(包括偏移成像)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常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还不能充分地利用这些高代价获得的方位信息丰富的波场数据(Manning et al.,2008)。通过地震偏移获得的成像数据体被用于构造解释与层序分析、声阻抗反演与属性提取等过程中,但该数据体是不同传播方向波场成像值的某种平均。虽然人们也意识到分方位成像有助于对复杂断层、裂缝系统等的描述,但这些应用通常都是以地面炮点-接收点的方位角(即采集方位)分选的叠前数据子集(俗称限制方位数据体)为出发点,独立进行正常时差(NMO)校正或叠前偏移等,然后分析成像结果随采集方位的变化特征。这种做法理论上假设各个限制方位子数据体在波场传播过程中是独立的,并认为采集方位代表了波路径的方位特征,不利于侧向散射、平面外反射能量的归位与聚焦,影响三维复杂地质结构、不规则界面、裂缝系统以及一些特殊散射体的成像与描述(Perez and Marfurt,2008)。在方位保真成像时,除了区分观测地震数据采集方位的差异,还应当区分成像点处地震波局部传播方位的差异。近年美国Paradigm地球物理公司根据国际上的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理论研究成果,正在研制与测试一种基于叠前深度偏移的全方位角度域成像软件。不过,受该技术的复杂的理论与高昂的计算成本的制约,近期仅在其公司内部试验性使用,尚未被业界认可,也与我国油气资源勘探需求不太吻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针对裂缝型油气储层地震探测的方位保真角度域成像数据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针对裂缝型油气储层地震探测的方位保真角度域成像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模拟地面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器采集地震波信号,按振幅相对保真处理流程进行预处理;
2)输入设备根据地质任务确定局部目标及其成像范围,并对分方位成像数组和方位/角度域成像数组进行初始化;
3)数据采集器将步骤1)预处理后的地震波数据逐道输入到处理器中,处理器根据中心点位置与偏移孔径限制,确定该道地震波对应的最大成像范围,判断该道地震波对应的最大成像范围是否在选定的局部目标成像范围内,若为是,执行步骤4),若为否,输入下一道;
4)处理器对该道地震波进行每个成像时间孔径内所有点的角度域成像处理,判断该道地震波所有的成像时间的角度域成像处理是否完成,若为是,执行步骤5),若为否,继续执行步骤4);
5)处理器判断所有的地震波数据是否都理处完成,若为是,执行步骤6),若为否,返回步骤3);
6)输出脉冲响应叠加后的局部入射角度域成像结果,包括局部入射方位角域多方位成像数据体Imageinc-azimuth(x,y,φ,τ)、入射方位与入射角域共成像道集ADCIGinc(x,y,φ,γ,τ),同时也得到了局部照明角度域成像结果,包括局部照明方位角域多方位成像数据体局部照明方位与倾角域共成像道集
7)输出多方位成像数据体Imageinc-azimuth(x,y,φ,τ)与基于分方位成像数据体,多视角描述复杂地质体,全面地分析沉积现象与沉积过程,并可提取随方位变化的叠后属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94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