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加电场辅助煤泥水沉降澄清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81130.0 | 申请日: | 2010-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8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闵凡飞;刘海增;刘令云;赵晴;李宏亮;张明旭;陆芳琴;徐敬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B01D21/28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加 电场 辅助 泥水 沉降 澄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选煤厂煤泥水沉降澄清的装置,尤其适用于高泥化难沉降煤泥水,也适用于颗粒带负电荷的工业废水的处理。
背景技术
选煤厂高泥化煤泥水难沉降澄清的主要原因有:
1、煤泥水中微细煤泥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颗粒间的静电斥力使煤泥颗粒处于稳定的分散状态;
2、煤泥水中的微细颗粒表面的溶剂化作用使颗粒表面形成水分子“包围层”,对表面具有亲水性的颗粒表面,即使消除了颗粒表面的电荷,颗粒仍然会处于稳定的分散状态;
3、细泥在循环水中循环、积聚,导致澄清水浓度、粘度升高。
目前,选煤厂的煤泥水澄清处理主要是通过添加以无机盐为主的凝聚剂与以聚丙烯酰胺为主的絮凝剂复配使用来进行煤泥水的沉降澄清处理,实现选煤厂煤泥水的闭路循环。这种传统的煤泥水澄清处理工艺方法往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点:
1、需要较大的沉淀面积,一些大型选煤厂往往需要多个直径在45m以上的浓缩机,占地面积大;
2、需要添加凝聚剂和絮凝剂,工艺复杂,且药剂消耗大;
3、煤泥水处理成本高,大量药剂同煤泥作用后排出系统而不能重复使用,导致煤泥水处理成本高。
近年来,随着煤炭开采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原煤中矸石量增大,在煤炭洗选过程中产生大量难以沉降处理的高泥化煤泥水,这种煤泥水的处理药剂消耗量大,且澄清水固体含量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经济、适用的外加电场辅助煤泥水沉降澄清的装置,以减少药剂用量甚至不使用药剂、减少污染、降低成本。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外加电场辅助煤泥水沉降澄清的装置的结构特点是:
本发明外加电场辅助煤泥水沉降澄清的装置的特点是由阳极板和阴极板构成的对电极,所述阳极板设置在水处理池中,煤泥水导入在具有阳极板的水处理池中完成沉降澄清。
本发明外加电场辅助煤泥水沉降澄清的装置的特点也在于:
所述水处理池设置为倒锥形浓缩池,所述浓缩池的锥体侧壁设置为夹层结构,所述夹层结构是以阳极板为芯板,以绝缘层为内外表层,锥体的上部以圆筒体承接,在所述圆筒体的顶部外围设置环形溢流槽,与所述阳极板构成对电极的圆盘状阴极板位于浓缩池的上方,位于圆筒体的中心的入料管贯穿阴极板,在入料管的下方呈水平设置入料稳流板,入料在稳流板外周呈辐射状向浓缩池的锥体侧壁导流;在所述浓缩池的底部设置沉降物泵出口。
在所述入料管的入料管口设置入料浓度测试仪,在所述溢流槽的溢流口设置水浊度测试仪。
设置药剂添加系统和药剂量自动控制系统,由所述药剂量自动控制系统控制药剂添加系统在入料管的管口药剂添加量。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利用煤泥水中细颗粒带负电的特点,通过外加电场进行煤泥水沉降澄清,可以达到不用药剂或少用药剂实现煤泥水净化处理的目的,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和适用性。
2、本发明倒锥形浓缩池以及稳流板的设置,使煤泥水在给入浓缩池后在药剂、外加电场和重力的多重作用下,煤泥水中的固体颗粒快速沉降浓缩。
3、本发明为煤泥后续压滤脱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在凝聚剂的作用下微细颗粒聚集成大的颗粒过程中微细颗粒间存在包裹水,这对压滤脱水是不利的,而本发明不使用或少使用凝聚剂,颗粒处于相对分散状态有利于煤泥在压滤过程中水的排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浓缩池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浓缩池、2阳极板、3绝缘层、4沉降物泵出口、5圆筒体、6溢流槽、7阴极板、8入料管、9稳流板、10水浊度测试仪、11药剂添加系统、12入料浓度测试仪、13控制柜、14液晶显示器、15电场电压控制系统、16药剂量自动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是由阳极板和阴极板构成的对电极,阳极板设置在水处理池中,煤泥水导入在具有阳极板的水处理池中完成沉降澄清。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水处理池设置为倒锥形浓缩池1,浓缩池1的锥体侧壁设置为夹层结构,夹层结构是以阳极板2为芯板,以绝缘层3为内外表层,锥体的上部以圆筒体5承接,在圆筒体5的顶部外围设置环形溢流槽6,与阳极板2构成对电极的圆盘状阴极板7位于浓缩池1的上方,位于圆筒体5的中心的入料管8贯穿阴极板7,在入料管8的下方呈水平设置入料稳流板9,入料在稳流板9外周呈辐射状向浓缩池1的锥体侧壁导流;在浓缩池1的底部设置沉降物泵出口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11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