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15CrMo钢薄壁环件的辗轧成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82174.5 | 申请日: | 201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9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雷镇威;张华;吴永安;宋捷;陈学洪;张胜利;陆远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H1/06 | 分类号: | B21H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0081 贵州省贵阳***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15 crmo 薄壁 成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形锻件的轧制成形方法,特别是涉及了15CrMo钢薄壁环件的辗轧成形方法。
背景技术
15CrMo钢是在碳素钢的基础上通过加入Cr、Mo等合金元素形成的合金结构钢,采用轧制工艺成形的该钢薄壁环件要求能够承受较高的应力,主要用于油气等领域使用的回转体零部件。轧制时,由于环件变形量较小,壁厚较薄,尺寸精度、性能及组织要求较高,增加了轧制成形的难度。
2008年10月8日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说明书CN 101279343A公开了一种不锈钢异形环锻件的辗轧成形方法,该方法把按规格下料的合金棒料经镦粗、冲孔、轧环制坯(不使用辗轧模具),再把坯料装进轧环机辗轧模具内辗轧成形,通过在轧环制坯过程中和在各工艺步骤中控制准确的变形量,轧制出了组织和性能良好的异形环锻件。采用该方法轧制壁厚较薄的15CrMo钢薄壁环件时,由于辗轧模具被固定在轧辊上(即主辊和芯辊上),轧制时辗轧模具的孔型与预轧坯之间产生激烈的摩擦不仅使轧制过程非常不稳定对生产造成影响,而且还容易导致预轧坯温度升高对钢的组织和性能产生影响,如出现组织变异、晶粒粗大等缺陷。
在采用上述方法及直接使用轧环机的主辊和芯辊轧制(如上述方法中的轧环制坯)薄壁的15CrMo钢薄壁环件时,由于受轧环机的芯辊等部件刚度的影响,加上薄壁环件的结构刚度较差和加工余量较小,轧制过程中易导致预轧坯出现塑性失稳而产生轧扁、喇叭口等现象,造成环件形状和尺寸达不到设计使用或机加工要求而报废,这对价格不低的15CrMo钢材来说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辗轧过程中,预轧坯刚开始轧制时由于先向其转动方向一侧的抱辊偏移,再向另一侧的抱辊偏移,使预轧坯在轧制过程中有朝其两侧的抱辊左右摆动的现象,受抱辊扶持产生的反作用力影响,环件容易被轧扁而报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随动模套来实现15CrMo钢薄壁环件的辗轧成形方法,采用该方法能够轧制出尺寸精度高并具有优良组织和性能的薄壁环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述15CrMo钢薄壁环件的辗轧成形方法,其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加热15CrMo钢预轧坯到1140℃~1180℃的变形温度,并预热随动模套到235℃~285℃的温度;
把所述预轧坯和随动模套装进轧环机,使预轧坯套住随动模套、随动模套套住芯辊并且沿主辊和芯辊的中心距方向预轧坯与主辊的外周面之间、预轧坯的内环面与随动模套的外周面之间、以及随动模套的内环面与芯辊的外周面之间分别相切接触,预轧坯被两个抱辊在其外周面扶持,上锥辊和下锥辊沿随动模套和预轧坯的上、下端面夹持该两个工件;
启动轧环机使其主辊旋转并驱动预轧坯、随动模套、芯辊和两个抱辊转动,同时由轧环机驱动上锥辊和下锥辊夹持住随动模套和预轧坯一起转动,芯辊沿径向朝主辊方向作进给运动并与主辊一起以190KN~3600KN的轧制力在随动模套的支撑下辗轧预轧坯,预轧坯以7mm/s~13mm/s的速度沿径向展宽,壁厚逐渐减小,其变形量达35%~55%后被辗轧成薄壁环件。
并且,所述随动模套在设计时,其最小壁厚按下式计算:
D0=L-D1-R1-R2
式中:D0为随动模套的最小壁厚;
L为主辊与芯辊的最小中心距;
D1为薄壁环件的径向最小壁厚;
R1为主辊的半径;
R2为芯辊的半径。
采用上述辗轧成形方法轧制成形的薄壁环件,其壁厚最小值是25mm,高厚比的最大值是2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把加热到变形温度的15CrMo钢预轧坯和经预热的随动模套套装进轧环机定位后,由其芯辊沿径向朝主辊方向作进给运动并与主辊一起在随动模套的支撑下辗轧预轧坯使其变形成形,获得了薄壁及组织和性能优良的薄壁环件。
辗轧过程中,由于随动模套只进行了预热处理,其在轧制过程中几乎是不会变形的。轧制时由于在预轧坯和芯辊之间隔了一层随动模套,并且随动模套在预轧坯内与其一起同向转动,克服了预轧坯与随动模套之间由于产生激烈的摩擦使轧制过程不稳定和易导致预轧坯温度升高的现象,从而有利于组织生产和获得优质锻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航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21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