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释复合肥料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84499.7 | 申请日: | 2010-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18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海炜 |
主分类号: | C05G3/08 | 分类号: | C05G3/08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25002 江苏省扬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释 复合肥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释复合肥料。
背景技术
化学肥料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成分,对农产品的产量及其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产业投资中占有较大份额,易于对土壤环境和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营养成分搭配科学合理,与植物生长需求相匹配;营养成分缓慢释放,与植物对营养成分的吸收速率相适应;减缓肥料降解和硝化速率,以减少肥料淋失和以NO, N02, NH3气体形式进入大气,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有利于土壤资源保护、有益于自然环境的化学肥料及其制造方法是人们所期待的。
现有技术中的缓释肥料靠单层或多层包膜,或只靠简单的加入抑制剂来控制化肥营养成分的释放速率,缓释效果不够理想;存在着营养成分不全面、肥料组分调节不合理,而且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对土壤和自然环境产生污染等诸多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营养成分搭配合理、肥料降解速率、营养成分释放速率易于控制、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控释复合肥料。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控释复合肥料,各组分的重量比为:磷石膏、粉煤灰缓释组合物10-30,含有脲酶抑制剂和消化菌抑制剂的缓释氮肥20-40、混合钾肥15-30,微量元素化合物2-4。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一种控释复合肥料进一步包括所述磷石膏是湿法磷酸装置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其含水量小于8%。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一种控释复合肥料进一步包括所述粉煤灰是从燃煤锅炉烟气经除尘后收集的飞灰、烟气经脱硫后排放的的废渣、炉底灰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一种控释复合肥料进一步包括所述含有脲酶抑制剂和消化菌抑制剂的缓释氮肥,其中氮肥组分是从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硝酸铵、磷酸二铵中选择出来的一种或其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一种控释复合肥料进一步包括所述含有脲酶抑制剂和消化菌抑制剂的缓释氮肥包括如下原料组分:氮肥100、脲酶抑制剂1-3、硝化菌抑制剂1-3、聚(甲基)丙烯酸0.5-1.0、多聚磷酸0.5-1.0。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一种控释复合肥料进一步包括所述脲酶抑制剂是从双氰胺、硫脲、3、4-二甲基吡唑、3、4-二甲基磷酸吡唑中的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一种控释复合肥料进一步包括所述盐酸酸化磷矿粉中,过磷酸钙含量≥30%,氯化钙含量≤20%。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例,一种控释复合肥料进一步包括所述微量元素来自硫酸锌、硼砂、钼酸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营养成分搭配科学合理,与植物生长需求相匹配,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肥料降解速率、营养成分释放速率易于控制,与植物对营养成分的吸收速率相适应;
3、采用磷石膏、粉煤灰缓释组合物,实现了肥料营养的缓慢释放,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而且消除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
4、稳定的硝化菌抑制剂有效减缓硝化和反硝化反应速率,减少氮肥淋失以及氮肥以NO、NO2气体形式释放,从而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一种控释复合肥料,各组分的重量比为:磷石膏、粉煤灰缓释组合物10-30,含有脲酶抑制剂和消化菌抑制剂的缓释氮肥20-40、混合钾肥15-30,微量元素化合物2-4,所述磷石膏是湿法磷酸装置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其含水量小于8%,所述粉煤灰是从燃煤锅炉烟气经除尘后收集的飞灰、烟气经脱硫后排放的的废渣、炉底灰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以上组合,所述盐酸酸化磷矿粉中,过磷酸钙含量≥30%,氯化钙含量≤20%,所述微量元素来自硫酸锌、硼砂、钼酸铵,将原料混合均匀,加入常规辅料造粒,然后再复膜制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海炜,未经王海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44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