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高盐水流导率的吸水性树脂颗粒的连续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86453.9 | 申请日: | 2010-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42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周柳茵;连旭罡;王月珍;陈忠;禇小东;马建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7/06 | 分类号: | C08J7/06;C08J3/24;A61L15/22;A61L15/6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工专利事务所 31104 | 代理人: | 谢世杰;应云平 |
地址: | 200137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盐水 流导率 吸水性 树脂 颗粒 连续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工业领域中的高分子材料的制造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合成树脂产品的制造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高盐水流导率的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连续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应用于纸尿裤,妇女卫生巾等卫生制品的吸水性树脂的性能要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单纯强调吸水性树脂的饱和吸液量,到强调加压吸液量,及至最近同时强调饱和吸液量和加压吸液量。也就是说,吸水性树脂发展至今,随着卫生领域制品的不断更新换代,特别是超薄型纸尿裤和卫生巾的出现,所要求的吸水性树脂不仅需具备优良的吸水性能,高的饱和吸收倍率、高的加压吸收倍率、高的凝胶强度、快的吸收速率,同时更要求吸水性树脂经吸液溶胀后的凝胶具有优异的液体传送能力。由此而开发发展了对吸水性树脂颗粒进行表面交联的技术。例如:CN1616525A,CN 1715302A,CN1475517A。
经表面交联后的吸水性树脂(SAP)在负荷下的吸液倍率明显改善,因为所知的“凝胶堵塞”现象被表面交联后消除掉了(在“凝胶堵塞”中溶胀的聚合物颗粒相互粘接,从而阻止了液体的进一步摄入),同时经表面交联后的颗粒表面的交联密度大于颗粒内部,增强了经溶胀后的凝胶强度,改善了吸收液体在吸液凝胶间的渗透性。
但是,仅仅采用表面交联反应后的吸水性树脂仍不能改进吸液后溶胀凝胶颗粒间的液体传送能力,这样就会降低尿液在纸尿裤中的吸收量和引起尿液侧漏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提高SAP颗粒吸液溶胀后的凝胶的盐水流导率,从现有的技术可知,如CN101531728,CN1856331A,可以在经表面交联处理后或在表面交联反应过程中在SAP颗粒表面添加改善凝胶盐水流导率的助剂,所添加的助剂可以为多价金属盐类或无机粉末类。无机粉末覆盖在经表面交联反应后的SAP颗粒表面上,无机粉末自身吸液膨胀,使得经溶胀后的SAP凝胶粒子间有一定的间隔,从而提高了经吸水溶胀后凝胶颗粒的液体传送能力。多价金属离子的添加更能在SAP颗粒表面产生一定的配位效应,能将溶胀了的吸水性树脂粒子间的间隙拓宽,从而起到提高液体透过性的作用。
然而,随着吸水性树脂制造量的增加以及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要求,制造吸水性树脂的各工序需要实现连续化。问题是,在以高生产率连续制造高物理性能的吸水性树脂时,各工序之间的衔接、微量的改善吸水性树脂溶胀凝胶间液体透过性改善剂的连续稳定添加以及与吸水性树脂的有效混合是非常困难的。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SAP生产现状,本发明旨在对经过聚合工序、干燥工序、粉碎分级工序后得到的质量平均粒径为200μm~600μm的颗粒含量≥95%的吸水性树脂基质表面的后处理工序提供一种连续化制造方法,所述表面后处理包括:吸水性树脂基质材料与表面交联剂的连续混合工序,经表面交联剂涂覆后的吸水性树脂连续热处理工序,经热处理后的吸水性树脂连续冷却和与凝胶渗透性改善剂连续混合的工序以及经表面后处理完后的吸水性树脂连续筛分出成品的工序。通过此方法可以连续高效地生产出具有高饱和吸收倍率、高加压吸收倍率、高凝胶强度、吸液速率快及高凝胶渗透性的吸水性树脂。
也就是说,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具有高盐水流导率的吸水性树脂的连续制备方法。其特点在于:该制备方法包括下列工序;
(1)向具有内部交联结构的、质量平均粒径为200μm~600μm的颗粒含量≥95%的吸水性树脂颗粒表面连续喷洒表面交联剂溶液;
(2)经喷洒表面交联剂的吸水性树脂通过自重连续进入后续加热器中,进行热处理以形成表面交联的高吸水性树脂;
(3)表面交联的高吸水性树脂再通过自重进入后续的冷却器中,在树脂冷却过程中或冷却后采用混合器将高价金属无机盐或无机粉末连续涂布至高吸水性树脂颗粒表面;
(4)最后进入颗粒分筛和包装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64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