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的铜表面缺陷的焊接修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86511.8 | 申请日: | 201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9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华;徐宇皓;郑晓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双瑞金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04 | 分类号: | B23K9/04;B23K9/16;B23K9/235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 41112 | 代理人: | 王自刚 |
地址: | 4718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板 过渡 接头 表面 缺陷 焊接 修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爆炸焊接复合材料的焊接领域技术,特别涉及到一种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的铜表面缺陷的焊接修补方法。
背景技术
铝和铜都是电的良导体和制造导电体的材料,铜储量少,产量少,加工较难和价格较高,而铝则相反,因而在电力工业中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以铝代铜。以铝代铜是发展电力工业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在许多时候铜和铝的过渡连接是推广铝导线、节约铜材的重要课题。铝和铜之间采用机械法连接是不可靠的,需要采用焊接的方法,以减小它们之间的电阻和电能的消耗,但铝和铜的熔点相差较大,高温下铝强烈氧化,另外,它们能够形成AlCu2、Al2Cu3和AlCu等金属间化合物,因此铝和铜之间采用熔化焊比较困难。而铝和铜的压力焊、电阻对焊、摩擦焊和扩散焊等的成本又较高,难于在大规模生产中推广。比较起来,采用爆炸焊的方法制造铝-铜复合板可以实现铝和铜的冶金结合,生产成本较低,适合于大规模生产铝-铜复合板,常用这种铝-铜复合板来加工成过渡接头,其中一种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规格尺寸见附图1,这种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的铝端和铝导体、铜端和铜导体分别用熔化焊法焊接,于是铝和铜的导电体就强固地连接起来了,这种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的妙用就是变异种金属的焊接为同种金属的焊接。目前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在铝材表面处理和大型电镀生产设备中有广泛的应用,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采用爆炸焊的方法制作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时,由于铜较软,在爆炸焊接过程中会在铜表面产生一些凹坑缺陷,修复这些缺陷的最经济实用的办法是进行焊接修补,但对于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铜表面缺陷的焊接,一方面由于铜的导热系数大,焊接时热量会迅速从加热区传导出去,焊接区很难达到熔化温度,必须采用大功率,能量集中的焊接方法,此外,铜熔化后表面张力小,流动性大,表面成形能力差,因此焊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采用通常的焊接方法,焊接热量会对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中铝和铜的界面结合强度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引起铝和铜的界面产生局部剥离现象,从而会大大降低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的结合强度和电导率。因此,对于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铜表面的焊接,必须既要采用大功率的焊接方法,同时又要尽量减小焊接时导入的热量对铝-铜复合板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对于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铜表面凹坑缺陷的焊接工艺方法,目前找不到任何相关的文献资料,也没有检索到相关专利。
对于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的铜表面在爆炸焊接过程中会在铜表面产生凹坑缺陷的情况,目前有的复合板厂家的做法是加大铜的厚度,在爆炸焊接后铣掉多余厚度的铜,以消除铜表面的凹坑缺陷。这种生产方法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的铜表面缺陷的焊接修补方法,从而能够减少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铜表面缺陷,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劳动强度。
为了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的铜表面缺陷的焊接修补方法,包括如下工艺:
(1)焊前在待焊部位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200℃±20℃,用以减缓焊接区的热量散失;
(2)首先采用惰性气体保护焊的方法进行铜表面凹坑缺陷进行填充焊接,惰性气体为氩和氦混合气;采用氩和氦混合气既可增加熔深,提高热效率,与纯氦气相比,又可降低成本;
(3)在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铜表面凹坑缺陷的焊接过程中,在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的铝表面引入自来水冷却,用以降低导入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结合区界面的热量。
本发明的焊接方法,所述的氩气与氦的混合气其体积混合比例为:氩为70%,氦为30%。
本发明的焊接方法,在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的铜表面凹坑缺陷焊接时,在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的铝表面引入冷却水进行冷却,控制焊接部位表面温度不高于300℃;这样可以降低导入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结合区界面的热量,当焊接部位表面温度不高于300℃时即可关闭冷却水。
本发明的工艺方法,铝-铜复合板过渡接头铜表面凹坑深度一般不大于4mm。
这些技术方案也可以互相组合或者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双瑞金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洛阳双瑞金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65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