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扇叶风扇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86582.8 | 申请日: | 2010-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85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任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文华 |
主分类号: | F04F5/16 | 分类号: | F04F5/16;F04F5/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3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扇叶 风扇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扇装置。
背景技术
2009年5月6日公开号为CN 101424278A的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0810177843.3)公开了一种用于产生空气流的无叶风扇,该种风扇包括:喷嘴和用于产生通过所述喷嘴的高压气流的构件,其喷嘴具有用于接收来自基座的气流的内部通道和排气口,气流通过所述排气口被喷射,喷嘴关于轴线基本上正交地延伸来限定开口,所述排气口环绕所述开口的喷嘴壁进行设置,所述风扇外部的空气通过所述开口被从所述排气口喷射的气流所抽吸。该种风扇紧靠墙壁等物体工作时,所述风扇外部的空气不能有效进入所述开口以被从排气口所喷射的气流所抽吸,其出风量大大减少,其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新的风扇装置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紧靠墙壁等物体使用的无扇叶风扇装置;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无扇叶风扇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产生空气流的无扇叶风扇装置,所述风扇装置包括喷嘴和用于产生通过所述喷嘴的高压气流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包括容器和设置在所述容器四周外壁上的排气口,所述高压气流通过所述排气口被喷射,所述风扇装置外部的空气被所述排气口所喷射的气流所抽吸,所述构件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容器中。
所述高压气流是指气压高于所述风扇装置周围空气压力的气流。
为了使所述风扇装置紧凑化,所述构件大部分位于所述容器中,优选地,所述构件全部位于所述容器中。
所述构件包括电机和由所述电机驱动的叶轮;所述电机可以是内转子电机,也可以是外转子电机;所述电机可以是交流感应电机,直流无刷电机,还可以是其它电机。
所述容器可以采用多种形状,可以大致为圆柱形,也可以部分为圆柱形,还可以其它形状;所述容器可以关于所述轴线对称。
所述排气口的出口方向与轴线之间的夹角通常在0度至30度之间,优选地在0度至20度之间。
为了提高出风量,可以在所述容器的中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并且在环绕所述开口的内壁上也设置有排气口。
所述排气口可以采用多种形状,可以是大致环形的,可以是大致圆形的,也可以是部分圆形的,还可以是其它形状。
所述喷嘴还可以包括位于所述排气口出口前方的导流器,这有利于提高气流的抽吸效果和减少气流的摩擦损失。所述喷嘴可以通过管道与位于另一处的所述构件进行连通,优选地使用软管进行连通,以使所述构件所产生的高压气流能方便地通过所述管道传送给所述喷嘴,例如所述构件处于室外,所述喷嘴位于室内,可以方便地使用软管将所述构件与所述喷嘴连通。
为了减少所述风扇装置的噪音,可以在所述容器内部的壁上设置消音材料,也可以在所述容器的进风口处设置隔音腔。
为了提高其美观或扩展其使用,可以在所述容器前方中部区域设置装饰物或日常用具,如画、动物玩具,镜子等。
本发明具有如下积极效果:
由于本发明装置的排气口被设置在所述容器的四周外壁上,惊奇地发现,其容器的四周外壁上的排气口所喷射的气流具有显著的抽吸周围空气的能力,较现有技术中设置于一个环形容器内部的空腔壁上即内壁上的排气口所抽吸的能力要强;另外,本发明装置无论是否紧靠墙壁等物体,都能有效抽吸所述风扇装置外部的空气,大大扩展了使用范围;还有,由于所述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容器中,其整个装置的结构甚为紧凑,其高压气流传输的损耗低及引起的噪音也低,并具有美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无扇叶风扇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无扇叶风扇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无扇叶风扇装置的喷嘴及构件沿轴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无扇叶风扇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
图5是本发明的无扇叶风扇装置的第三个实施例;
图6是本发明的无扇叶风扇装置的第四个实施例;
图7是本发明的无扇叶风扇装置的第五个实施例;
图8是本发明的无扇叶风扇装置的第六个实施例;
图9是本发明的无扇叶风扇装置的第七个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文华,未经任文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65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