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射频前端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87319.0 | 申请日: | 2010-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5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冯建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奇美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40 | 分类号: | H04B1/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频 前端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射频前端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双模制式的射频前端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通信所述使用的频段主要有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850/900/1800/1900以及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System,UMTS)850/1900/2100等。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多模多频手机已渐渐进入消费者的视线。而射频前端电路的设计就是实现多模多频手机的关键。射频前端电路通常包括天线开关、功率放大器、滤波器以及天线等。天线开关与天线连接,通过天线开关的切换可以使移动电话系统使用不同的频段收发信号。
现有的多模天线切换开关一般为集成芯片,可以实现多个GSM频段及多个UMTS频段之间的切换。目前大多数多模天线切换开关上都设置有至少三个UMTS频段通道,而中国大陆的UMTS只使用了800MHz的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以及2100MHz的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在多模多频手机的实际使用中,一般只使用了其中一个UMTS频段,即上述的多模天线切换开关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一般只会使用到其中一个UMTS频段通道,而造成其余的UMTS频段通道的浪费,从而不利于节约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成本较低且能实现多模切换的射频前端电路。
一种射频前端电路,包括GSM天线开关、用于发射和接收无线射频信号的多模天线、双工器及切换开关,所述GSM天线开关耦合至GSM射频信号的接收电路及发送电路,所述双工器耦合至CDMA或者WCDMA射频信号之一的接收电路及发送电路,所述切换开关耦合至所述GSM天线开关、双工器及多模天线,通过控制该切换开关的切换,选择性地使该GSM天线开关或双工器耦合至该多模天线。
所述的射频前端电路通过采用GSM天线开关与切换开关的结合来实现GSM制式与CDMA或者WCDMA制式之间的切换,相较于采用现有的多模天线开关具有较低的制造成本,同时可避免对现有的多模天线开关的频段通道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的射频前端电路的结构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射频前端电路 10
GSM天线开关 11
天线连接引脚 111
信号接收引脚 112
信号发送引脚 113
控制引脚 114
切换开关 12
切换端 121
第一连接端 122
第二连接端 123
控制端 124
双工器 13
多模天线 14
第一滤波器 15
第一功率放大器 16
第二功率放大器 17
第二滤波器 18
中央处理器 19
天线端 ANT
发送端 TX
接收端 RX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的射频前端电路10包括GSM天线开关11、切换开关12、双工器13、多模天线14、第一滤波器15、第一功率放大器16、第二功率放大器17、第二滤波器18及中央处理器19。所述GSM天线开关11通过所述第一滤波器15耦合至GSM射频信号的接收电路(图未示);并通过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16耦合至GSM射频信号的发送电路(图未示)。所述双工器13通过所述第二滤波器18耦合至CDMA射频信号的接收电路(图未示);并通过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17耦合至所述CDMA射频信号的发送电路(图未示)。所述切换开关12分别耦合至该GSM天线开关11、双工器13、多模天线14及中央处理器19,该中央处理器19控制该切换开关12的切换,即可实现GSM与CDMA制式的切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奇美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奇美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73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