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循环强化脱氮双进水人工湿地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588234.4 申请日: 2010-12-15
公开(公告)号: CN102092855A 公开(公告)日: 2011-06-15
发明(设计)人: 刘浩;张列宇;刘军;刘彬彬;项娇 申请(专利权)人: 武汉昌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2F3/32 分类号: C02F3/32;C02F3/34
代理公司: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代理人: 王敏锋
地址: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循环 强化 脱氮双 进水 人工 湿地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循环强化脱氮双进水人工湿地装置,适用于处理出水要求较高的景观水的处理,工业废水中高含氮废水的深度处理以及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

背景技术

美国环保署1993出版的湿地处理污水的手册中指出,水平潜流湿地对有机物(BOD5)和固体悬浮物有良好的去除作用,可达三级出水要求。但对氮的去除率非常低。杭州植物园玉泉观鱼水池中的研究中,湿地对氮的去除率仅为12%。深圳沙田人工湿地主要用于处理市政污水,其氮的平均去除率为44.93%,且随季节变化较小。美国佛罗里达坦帕市的Hidden River Corporate Office park天然湿地处理城市雨水的系统,对TN的平均去除率达46%。。对欧洲268座人工湿地调查发现,NH3-N 的平均去除率仅为30%,TN的平均去除率为39.6%。许多学者和工程人员为了提高氮和磷的去除效率,不得不加大湿地的设计面积,以保证氮的去除效率。这样不仅浪费了土地,而且还限制了人工湿地技术的规模化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循环强化脱氮双进水人工湿地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充分了利用了湿地不同区域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能力,设置了双层进水及出水循环系统,在实现对总磷,BOD、COD这几种污染物的去除率达标的同时,增强了人工湿地去除总氮的能力,解决了常规的人工湿地总氮去除率不达标的现象。连续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本发明的总氮去除率能够达到90%以上。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循环强化脱氮双进水人工湿地装置,包括高位进水槽、主进水管、主进水管阀门、中层进水管、中层进水管阀门、出水循环管、出水循环管阀门、出水管、出水管阀门、出水集水池、出水循环泵。

其连接关系是:高位进水槽与主进水管连接,主进水管通过三通分别连接主进水管阀门和中层进水管,主进水管伸入人工湿地内,主进水管中间设置主进水管阀门,中层进水管伸入人工湿地内,中层进水管中间设置中层进水管阀门,出水管埋入人工湿地,出水管从人工湿地内引出,出水管中间设置出水管阀门,出水管与出水集水池相连,出水管出口端引入出水集水池,出水循环管一端伸入人工湿地内,出水循环管另一端与出水循环管阀门相连,出水循环管阀门一端与出水循环泵连接,出水循环泵与出水集水池相连,出水循环泵伸入出水集水池内;

处理污水量与人工湿地设计面积比例为:处理1m3的污水,需12m2的人工湿地面积。

所述的中层进水管距人工湿地填料顶部为0.45m。

出水循环管距人工湿地填料顶部为0.7m。

出水集水池深为1.35m。

主进水管与中层进水管均为DN100的U-pvc管,当主进水管阀门与中层进水管阀门完全开启时,主进水管流量与中层进水管进水流量比为1:1,主进水阀门与中层进水管阀门大小均可进行调节,以控制主进水管与中层进水管的流量比,流量比范围确定在1:1~5:1之间。

 出水循环泵的最大流量一般选择为主进水管流量的1/2,通过调节出水循环管阀门来调节出水循环管的流量,主进水管与出水循环管的流量之比范围为2:1~5:1之间。

本发明工作原理如下:

1.本发明研制了一种循环强化脱氮双进水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了脱氮微生物氨化菌、亚硝化菌、反硝化菌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统计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该人工湿地微生物作用下的脱氮机制,通过对该湿地出水的定期检测,证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脱氮效果,比普通的人工湿地的脱氮效率高出。

2.污水从进水槽中通过主进水管流入人工湿地中,主进水管同时连接着中层进水管,主进水管装有主进水管阀门,中层进水管装有中层进水管阀门,阀门用于控制进水的布水层及流量。出水管位于人工湿地系统池的底部,将出水收集后排入出水集水池中,出水管上装有阀门以控制出水。出水循环管位于出水管的上方,与出水集水池中的出水循环泵相连,出水管与出水循环泵之间装有出水循环管阀门,用来控制循环水的流量。

3.循环强化脱氮双进水人工湿地系统脱氮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主进水管系统附近分布的脱氮微生物优势种为氨化菌和亚硝化菌;中层进水管附近分布的优势种为反硝化菌;系统的脱氮微生物垂直分布规律为氨化菌和亚硝化菌上层(0~10cm)大于中下层(10~30cml),反硝化菌数量中下层大于上层。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昌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昌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82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