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缆连接器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89425.2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4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苏聘胜;伍壮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502;H01R13/648;H01R13/658;H01R13/66;H01R2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连接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金属壳体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及其它小型设备向紧凑化和小型化的发展,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简单,小型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对防止电磁干扰,稳定传输信号的要求没有降低。2006年5月13日公开的中国专利公告第CN2785189Y号揭露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该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遮蔽壳体包括与对接连接器相对的前遮蔽壳体、靠近线缆端的上遮蔽壳体、与上遮蔽壳体相接合的下遮蔽壳体。上下遮蔽壳体后端向后延伸形成有与线缆外形相匹配的上下夹持片,使用螺丝把该夹持片夹持固定线缆。如此设计可以提高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抗电磁干扰效果。设置螺丝或者其它固持件的空间,势必会影响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加小型化的趋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化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具有若干导线及编织层的线缆及包覆所述绝缘本体的壳体,所述壳体为金属材质,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接地环,所述接地环具有固持于所述线缆的编织层的固定环及自所述固定环割离而成且向外张开与所述壳体内表面相抵持的弹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线缆连接器组件小型化,且利用接地环抵持于壳体的内表面,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良好的防止电磁干扰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2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沿图1所示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组装在绝缘本体1后端的印刷电路板3、设有若干导线(未图示)及编织层(未图示)的线缆4、包覆绝缘本体1的金属壳体5、应力释放元件6及接地环7。
绝缘本体1前端由四壁围设成一梯形的插接空间11以收容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绝缘本体1的上下壁设有若干端子槽12,并与插接空间11相连通,用以收容导电端子2。每一导电端子2沿端子槽12自绝缘本体1的后端插入至前端,并向内伸入至插接空间11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绝缘本体1还包括本体部14、自本体部14向后延伸的延伸部15及位于延伸部15后端的一对卡钩16。本体部14与延伸部15之间形成一台阶13。
印刷电路板3上下表面具有若干导电片31。
壳体5由金属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为锌合金材质,其包括前壳体51及安装于前壳体51后部的后壳体52。前壳体51包括与绝缘本体1的轮廓相匹配的框形基部511、由框形基部511围绕形成的收容空间510、自基部511相后延伸的对接部513及位于对接部513后端的一对缺口514。基部511与对接部513之间形成一台阶(未图示)。
后壳体52为一体成型,具有收容应力释放元件6、接地环7的收容空间520、位于其后端且与收容槽520相通的通孔521。
接地环7为金属材质冲压成型,其具有与线缆4外形相同的固定环71、自固定环71割离而成且向外张开的一对弹片72及向外张开弹片72而形成的缺口73。
组装时,导电端子2自后向前插入绝缘本体1的端子槽12内,其前端部分突露于插接空间11内,其后端部分外露于绝缘本体1后端。接地环7安装于应力释放元件6的前部及线缆4的前端,固定环71固持线缆4的编织层令其不松动,将应力释放元件6包覆的线缆4内的导线(未图示)焊接至印刷电路板3的导电片31上,线缆4与印刷电路板3电性连接。接地环7位于应力释放元件6前端。印刷电路板3的前端自后向前插入绝缘本体1的后部,每一导电端子2的后端分别焊接至对应的导电片31上。绝缘本体1收容于前壳体51的收容空间510内,绝缘本体1的台阶13与前壳体51的台阶(未图示)相抵持,绝缘本体1的卡钩16与前壳体51的缺口514相配合,自线缆4的后端向前令前壳体51的对接部513完全收容于后壳体52的收容槽520。应力释放元件6部分收容于通孔521内。
对接部513与收容槽520过盈配合令前壳体51与后壳体52牢固的连接在一起,不会松动。前壳体51与后壳体52的外表面平滑的相连接。接地环7收容于后壳体52的收容槽520内,省去后壳体52后部的空间,令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相比现有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更小,弹片72抵持后壳体52内表面,令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具有良好的防止电磁干扰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94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