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弹性齿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89438.X | 申请日: | 2010-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3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何小军;艾艳辉;杨勇;宋雯婧;师子峰;高频;张作琼;张光普;葛团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H55/18 | 分类号: | F16H5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300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性 齿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性齿轮,属于齿轮传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弹性齿轮主要用于高精度回转角度信号采集和控制的设备,如高射炮方向机、高低机,近程防御系统瞄准系统等,也可用于有高精度角度反馈控制需求的民用装备。
目前的回转角度信号采集和控制的设备,都采用普通齿轮啮合的方式采集角度信号,因结构上的局限性,两个齿轮啮合时,存在无法消除的侧向间隙,当主动轮正向转动后,再反向回转,从动轮回转的角度会因侧向间隙而比正向转动的角度小,就是主动轮反转时需要首先空转一个侧向间隙,然后才能带动从动轮旋转,这个侧向间隙带来的角度误差,就叫空程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弹性齿轮,能切实有效地消除齿轮啮合之空程误差。
一种弹性齿轮,包括主动齿轮、主动齿轮轴、长平键、从动齿轮一、从动齿轮二、从动齿轮轴、短平键、短螺钉、扭簧和长螺钉,其中从动齿轮一中心孔内有键槽,利用键槽传递由主动齿轮施加到从动齿轮的转矩;齿轮上加工有弧形孔,弧形孔是为了让从动齿轮二上的长螺钉可以穿过弧形孔并预留其旋转空间;弧形孔右侧设计了一个螺纹通孔,该螺纹孔用于拧入短螺钉;从动齿轮二中心孔内无键槽,从动齿轮二上加工有螺纹通孔,用于拧入长螺钉;其连接关系为:从动齿轮一与动齿轮二共轴安装在从动齿轮轴上,从动齿轮通过短平键与从动齿轮轴连接;扭簧一端由短螺钉固定在从动齿轮一上,扭簧另一端固定在穿过动齿轮一弧形孔且连接在动齿轮二螺纹通孔的长螺钉上,主动齿轮由主动齿轮轴和长平键驱动,从动齿轮一与动齿轮二分别有一个齿面贴合在主动齿轮同一齿的不同齿面上。
工作原理:当主动齿轮旋转方向与动齿轮一贴合方向一致时,转矩直接通过动齿轮一传递到短平键,从动齿轮二由扭簧带动同时与动齿轮一共同旋转;当主动齿轮旋转方向与动齿轮二齿面贴合方向一致时,由于从动齿轮二利用扭簧的张力与主动齿轮的齿面贴合,通过扭簧将转矩由主动齿轮传递到从动齿轮一,再利用从动齿轮一传递转矩到短平键。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结构简单,容易设计,以很小的代价达到了消除齿轮啮合空程误差的目的;
2.本发明所述弹性齿轮对空程误差的消除是彻底消除,而不是减小,而且其消除空程误差的效果不受齿轮磨损的影响,工作可靠,耐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弹性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从动齿轮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从动齿轮二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主动齿轮、2-主动齿轮轴、3-长平键、4-从动齿轮一、5-从动齿轮二、6-从动齿轮轴、7-短平键、8-短螺钉、9-扭簧、10-长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附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弹性齿轮包括主动齿轮1、主动齿轮轴2、长平键3、从动齿轮一4、从动齿轮二5、从动齿轮轴6、短平键7、短螺钉8、扭簧9和长螺钉10,如附图2所示,从动齿轮一4中心孔内有键槽,利用键槽传递由主动齿轮施加到从动齿轮的转矩;齿轮上加工有弧形孔,弧形孔是为了让从动齿轮二上的长螺钉10可以穿过弧形孔并预留其旋转空间;弧形孔右侧加工一个螺纹通孔,该螺纹孔用于拧入短螺钉8;如附图3所示,从动齿轮二5中心孔内无键槽,从动齿轮二5上加工有螺纹通孔,用于拧入长螺钉10;其连接关系为:从动齿轮一4与动齿轮二5共轴安装在从动齿轮轴6上,从动齿轮4通过短平键7与从动齿轮轴6连接;扭簧9一端由短螺钉8固定在从动齿轮一4上,扭簧9另一端固定在穿过动齿轮一4弧形孔且连接在动齿轮二5螺纹通孔的长螺钉10上,主动齿轮1由主动齿轮轴2和长平键3驱动,从动齿轮一4与动齿轮二5分别有一个齿面贴合在主动齿轮1同一齿的不同齿面上。
工作原理:当主动齿轮1旋转方向与动齿轮一4贴合方向一致时,转矩直接通过动齿轮一4传递到短平键7,从动齿轮二5由扭簧9带动同时与动齿轮一4一起旋转;当主动齿轮1旋转方向与动齿轮二5齿面贴合方向一致时,由于从动齿轮二5利用扭簧9的张力与主动齿轮1的齿面贴合,通过扭簧9将转矩由主动齿轮1传递到从动齿轮一4,再利用从动齿轮一4传递转矩到短平键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94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