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物性瞬态测量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90586.3 | 申请日: | 201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83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陈昭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昭栋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G01N9/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 51106 | 代理人: | 刘克勤 |
地址: | 621002 四川省绵阳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物性 瞬态 测量方法 装置 | ||
1.一种热物性瞬态测量方法基于在均匀、无限大介质中,放置一根圆柱状热针,用恒定热流通过热针向介质持续加热,形成沿径向方向的一维圆柱面传热模型,该传热模型由下式表征:
(1)
式中:
表示待测材料中,距热针中轴线的距离为r处,
τ=t-t0时间内的温度变化;
t0(s)为加热测量的起始时刻;
T(r,t)(℃)为介质中距热针中轴线为r远处,t时刻的温度;
T(r,t0)(℃)为介质中距热针中轴线为r远处,加热测量起始时刻的温度;
为待测材料的热扩散系数;
为待测材料的密度;
m(kg)表示一定待测材料的质量;
V(m3)表示该一定待测材料的体积;
cp J/(kg·k)表示待测材料的定压比热;
λW/(m·k)表示待测材料的热导率;
表示热针单位长度发出的热功率,或称发热强度;
l(m)表示热针的有效加热长度;
w=I2R(W)表示热针的加热功率;
I(A)通过热针的加热电流的电流强度;
R(Ω)热针发热体的电阻;
上述定解问题的脉冲解为
当用恒定热流持续加热,即从τ=0到τ的时间内,试件内r处,τ时间内的温升,可用上述脉冲解的一次积分得到;这个积分,可以近似地表达为一直线方程
式中:斜率
截距
这里,C*=1.78115,为积分常数;
计算材料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
用测量加热时间内,获得的温度-时间对数数列T(r0,t)~lnt,用最小二法则作线性拟合,计算出第1个样本的k,D,则有
热导率
热扩散系数
和相应的平均温度
从i=1开始,选取相继的j个样本;重复上述计算,构建数据库[λj,aj,Tj];然后,用最小二法则做二次曲线拟合,得出计算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的经验公式
λ(T)=η0+η1T+η2T2 [T1,T2] (8)
a(T)=ζ0+ζ1T+ζ2T2 [T1,T2] (9)
计算拟合中值温度对应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系数λ,a;
计算密度和定压比热
密度
定压比热
2.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稳流电源、热针、温度信号采集模块、信号处理器、存储器、显示器,所述热针为圆柱状,用绝缘材料制成,柱内含有温差电偶和电加热元件;所述存储器预存有热物性参数的计算模型,所述直流稳流电源向温度采集模块供电;温差电偶输出温度信号,温度信号采集模块将该温度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器按照热物性参数的计算模型进行处理,处理结果由显示器显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针的柱体用碳纤维制成,由芯柱和套管组合构成,所述电加热元件用双头锰铜漆包线绕在芯柱上,该双头锰铜漆包线是用一根锰铜漆包线沿中点对折绕制而成;所述温差电偶用温差电偶级的铜线和康铜线各一根焊接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稳流电源输出直流电流在0.01-1.000A之间精密可调;在热测量的时间内,加热电流的波动幅度:ΔI≤±0.001A。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采集模块的温度分辩率:ΔT≤0.1k;采样频率:0.5-1Hz之间连续可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昭栋,未经陈昭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058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