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散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91266.X | 申请日: | 201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9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祥;江新华;刘德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九洲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367 | 分类号: | H01L23/367;H01L23/3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李新林 |
地址: | 621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功率器件散热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成组的功率器件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功率器件散热器在要求有较好散热效果的情况下,特别是对于成组装配的功率器件的散热器,现有技术仍然采用增大散热面积的方式,或是再给予强制风冷,尽管能够满足散热要求,但往往不能够适应整机装配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而提供的一种用于成组的功率器件的散热器。
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手段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散热器,包括上端面、下端面及与两端面之间的气流通道固定连接成一体组成,气流通道垂直于端面,不同端面的气流通道相互贯通。
所述散热器呈矩形,一相对侧面的平行的气流通道相互贯通,并垂直于另一相对侧面的平行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的截面可以是槽口形、矩形、正多边形或圆形。
所述散热器呈圆形,一相对侧面的平行于散热器直径的气流通道相互贯通,并垂直于另一相对侧面的平行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的截面可以是槽口形、矩形、正多边形或圆形。
所述散热器呈正六边形,相对侧面的平行的气流通道相互贯通,并与另一相对侧面的平行的气流通道贯通,气流通道的截面可以是槽口形、矩形、正多边形或圆形。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散热器,引入自然空气冷却,具有散热速度快、散热量大、散热效率高以及温度分布均匀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根据附图,本发明的一种散热器,包括上端面1、下端面4及与两端面之间的气流通道固定连接成一体组成,气流通道垂直于端面,不同端面的气流通道相互贯通。
根据图1、图2、图3、图4,散热器呈矩形,一相对侧面的平行的气流通道相互贯通,并垂直于另一相对侧面的平行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的截面可以是槽口形、矩形、正多边形或圆形。
根据图5、图6,散热器呈圆形,一相对侧面的平行于散热器直径的气流通道相互贯通,并垂直于另一相对侧面的平行的气流通道,气流通道的截面可以是槽口形、矩形、正多边形或圆形。
根据图7、图8,散热器呈正六边形,相对侧面的平行的气流通道相互贯通,并与另一相对侧面的平行的气流通道贯通,气流通道的截面可以是槽口形、矩形、正多边形或圆形。
本发明的一种散热器,由上端面1、下端面4以及两端面之间的气流通道2、3组成。气流通道2和气流通道3交叉贯通,形成交叉的、互相连通的气流通道。
本发明的一种散热器,采用导热良好的金属材料制作,可以用整体坯料切削加工,也可以分成部件压延成形后,固定连接成一体;上端面1、下端面4形状有矩形、圆形、正多边形等;通道截面形状有槽口型、矩形、圆形、正多边形、椭圆形等。
本发明的一种散热器,用于散热时,热量可由热传导的方式,通过端面→通道壁→端面的传热通道散失;也可由流过交叉通道的气流以对流传热的方式将热量带走;与此同时,热量还可以辐射传热的形式散失。气流通过交叉通道时,由于通道互相连通,气流通过时阻力会增加,气流流过通道时流速减慢,散失的热量增大。当几何压头对于气流温度分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温度在两交汇通道内的分布将与气流方向无关,主要决定于两通道内的阻力损失,当两通道的阻力损失相等时,温度在两交汇通道内均匀分布。综上所述,此散热器具有散热速度快、散热量大、散热效率高以及温度分布均匀等特点。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是就本领域工作人员来说,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的类似和相似的修改都应该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九洲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九洲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126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