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阴极泛光灯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93703.1 | 申请日: | 201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7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昌劲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超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H01J61/30;F21V3/04;F21V29/00;F21V7/22;F21V17/1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阴极 泛光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泛光灯的改进,尤其是一种冷阴极泛光灯。
背景技术
国内现有的泛光灯多数采用白炽灯、金卤灯、热阴极荧光灯等作为光源,这些光源一般都存在着寿命短,不耐频繁开关,有频闪,光衰大、UV光外泄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冷阴极泛光灯,采用冷阴极荧光灯管作为光源,克服了现有泛光灯的缺点,寿命长、耐频繁开关、光衰小、体积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阴极泛光灯,包括外罩和安装在外罩上的面罩,外罩内部自下而上依次安装有逆变器托盘和灯管托盘,逆变器安装在逆变器托盘下端,冷阴极荧光灯管通过灯管安装孔安装在灯管托盘上端,冷阴极荧光灯管的电极通过穿线孔与逆变器的输出端连接。
灯管安装孔由安装孔和衬垫安装孔组成。
灯管托盘为金属托盘,灯管托盘上表面设有反光层。
冷阴极荧光灯管为至少带有两个具有圆弧导角的弯管,管径为2.0mm~6.3mm。
面罩为钢化玻璃面罩。
本发明提供的冷阴极泛光灯,有益效果如下:
1、由于采用冷阴极荧光灯管作为光源,寿命可达5万小时以上,是普通白炽灯的20~50倍,是普通荧光灯管的15~20倍,是金卤灯的5~8倍,灯管寿命长,显色性好,显色指数可达85~95Ra;采用高质三基色荧光粉,在同等功率下,光效高,节约能源;灯管的玻璃采用无铅玻璃,具有拦截紫外线功能,荧光粉涂布均匀,使100%的UV光转换为防眩光灯罩,解决了传统荧光粉难涂布均匀, UV光外泄的问题,灯管中采用固体汞计,汞含量能精确控制,为1.5~3.0mg/支,符合国际标准,保护了环境。
2、将传统的镇流器驱动方式改为逆变器驱动,驱动频率由50HZ提升到50~60KHz,在此高频下具有无频闪、无闪烁的优点,可以防止视觉疲劳;并且光源不会因频繁开关而损坏,开关次数在5000万次以上,使用寿命长;而且光衰小,长时间使用不影响其照度。
3、灯管托盘和逆变器托盘将外罩内部分隔成灯管高温腔和逆变器腔两个独立的空间,避免灯管所产生的热量流入逆变器腔内,延长了逆变器的使用寿命。
4、灯管托盘采用金属托盘,与外罩直接连接,可快速将热量散发到空气当中,进一步减少了灯管产生的热量对逆变器的影响,增加逆变器的使用寿命。
5、灯管托盘上反光层的设计以及面罩采用钢化玻璃面罩,利用了钢化玻璃高透射率的特性,减少了光损失。
6、灯管安装孔设计为安装孔和衬垫安装孔两种安装孔,使灯管可以通过灯卡分上下两层连接在灯管安装孔上,采用双层重叠安装方式,减小了体积,有效的利用了空间,增加了照度。
7、至少带有两个具有圆弧导角的弯管管径小,光源较集中,照度大,减少了整个灯管的长度,扩大了安装范围。
8、具有低温启动功能,在0℃时亮度不受影响,-30℃能正常启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各部件的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外罩4和安装在外罩4上的面罩6,外罩4内部自下而上依次安装有逆变器托盘10和灯管托盘8,逆变器5安装在逆变器托盘10下端,冷阴极荧光灯管7通过灯管安装孔安装在灯管托盘8上端,冷阴极荧光灯管7的电极通过穿线孔9与逆变器5的输出端连接,逆变器5的输出端穿过外罩4向外引出接口,直接接在180~240V交流电上。
灯管安装孔由安装孔2和衬垫安装孔3组成。
冷阴极荧光灯管7分为上下两层,一层通过灯卡1安装在安装孔2上,另一层通过灯卡1安装在加了衬垫的安装孔3上。
灯管托盘8为金属托盘,灯管托盘8上表面设有反光层。
冷阴极荧光灯管7为至少带有两个具有圆弧导角的弯管,管径为2.0mm~6.3mm。
面罩6为钢化玻璃面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昌劲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超,未经宜昌劲森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37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