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辣椒中提取辣椒红素和辣椒碱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95750.X | 申请日: | 2010-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0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高飞虎;张玲;曾志红;高伦江;张超;刁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C233/09 | 分类号: | C07C233/09;C07C231/24;C07C35/21;C07C29/86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周韶红 |
地址: | 401329***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辣椒 提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植物中提取和分离天然物质,特别涉及一种从辣椒中提取辣椒红素和辣椒碱的方法。
背景技术
辣椒红素,即辣椒红色素,是一种天然类胡萝卜素,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已被美国FDA、英国、日本、EEC、FAO/WHO和中国GB等组织审定为无限制性使用的天然食品添加剂。因其具有抗癌和美容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和儿童玩具等领域。辣椒碱,在医药工业上是生产镇痛药和戒毒药的原料,在军事上更是生产催泪武器的原料,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有“软黄金”之誉。我国辣椒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从红辣椒中提取辣椒红素和辣椒碱具有广阔的前景。
目前从红辣椒中提取辣椒红素和辣椒碱主要有三种方法,即油溶法、溶剂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从辣椒中提取辣椒红素和辣椒碱,一般是把干红辣椒皮籽分离,将辣椒皮磨成辣椒粉,而辣椒粉属片状凹凸不平的纤维组织结构,色素及其它脂溶性成分存在于纤维组织之内,难以溶出,现有技术主要采用传统的高温和高浓度有机溶剂提取,对有效成分的活性破坏较大,有机溶剂残留,提取率低。
油溶法工艺的产品提取率低,油与色素分离困难,难以得到色价高的产品。
传统的提取方法通常采用溶剂法,其工艺简要地说,是用丙醇、乙醇、乙醚、氯仿或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为萃取剂以浸泡辣椒粉提取辣椒红素和辣椒碱,再将提取液浓缩成粗辣椒油树脂,经减压浓缩得到无辣味的辣椒红素;根据选用的萃取剂不同,有的还需通过加热回流提取辣椒粉中的辣椒红素和辣椒碱;该工艺的产品收率低、纯度较差,且具有异味和溶剂残留,品质较差,若还需采用加热回流提取辣椒红素和辣椒碱,更增加了能耗,加大了生产成本。专利申请号为“200710300024.9”的专利公开了一种从红辣椒中提取分离辣椒碱、辣椒红素和辣椒精粗产品的工艺方法,它采用乙醇为提取溶剂,采取三段提取法制备辣椒碱、辣椒精和辣椒红色素三种提取液,但需要加热回流提取目标物,增加了能耗,加大了生产成本;而且提取率不高,提取周期长,效率低。
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其一次性设备投资大,设备属于三类耐压容器,受处理量的限制,产量低,运行费用高,而且仍然不能完全摆脱有机溶剂的使用,工业开发难度较大,一般企业难以采用,使得此方法难以推广应用。
现有技术还存在有通过水解反应使辣椒碱和碱反应生成固态皂化物,达到去除辣椒碱类物质,提取辣椒红色素产品的目的,但因为此类方法只能得到单一的辣椒红色素产品,辣椒碱类物质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用于生产时,其效益很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提取效率、低能耗的从辣椒中提取辣椒红素和辣椒碱的方法。
本发明以辣椒为原料,对原料进行预处理,使皮籽分离,辣椒皮粉碎后,采用碱液作为萃取剂通过溶剂法从辣椒粉中提取辣椒碱,辣椒碱提取液经DM—130大孔树脂吸附,浓缩得到辣椒碱;辣椒粉残渣经碱液洗脱除杂,再采用乙醇从辣椒粉残渣中提取辣椒红素,浓缩得到辣椒红素树脂;所述碱液为Na2SO3水溶液、Na2CO3水溶液、NaOH水溶液或NaH2PO4水溶液等含有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无机碱液;所述浓缩为减压浓缩或重结晶浓缩或蒸馏浓缩。
本发明的目的具体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从辣椒中提取辣椒红素和辣椒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对辣椒进行粉碎,先采用含有钠离子和/钾离子的无机碱液作为萃取剂通过溶剂法从辣椒粉中提取出辣椒碱,再从辣椒粉残渣中提取出辣椒红素。
为了让辣椒细胞破壁,使辣椒中的有效成分辣椒碱和辣椒红素在加入萃取剂后更易溶出,上述粉碎为超微粉碎,粉碎粒度优选150~800目,同时为了避免辣椒在粉碎过程中发生团聚,粉碎中添加占辣椒原料重量1~3%的β环糊精。
上述从辣椒粉中提取出辣椒碱,采用上述碱液作为萃取剂通过溶剂法分梯度提取辣椒碱。
上述采用碱液作为萃取剂通过溶剂法从辣椒粉中提取出辣椒碱,是采用浓度为0.01 ~0.08g/ml 的上述碱液,分梯度两段提取:
第一段提取:采用浓度为0.03~0.08 g/ml的上述碱液,料液比为1g:5~20ml;
第二段提取:采用浓度为0.01~0.05 g/ml的上述碱液,料液比为1g:5~20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未经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57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吸尘器的新型卷线器
- 下一篇:群锅造纸蒸煮试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