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振动上的动力线条传递式发电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96641.X | 申请日: | 2010-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03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06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建德 |
主分类号: | F03G7/08 | 分类号: | F03G7/08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50213 | 代理人: | 涂强 |
地址: | 401122 重庆市渝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振动 动力 线条 传递 发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电机,特别是一种利用两物体之间的振动的能量进行发电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人类的日常活动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振动现象,例如:风吹门窗的振动、发动机的振动、列车轨道的振动、机床的振动和交通工具中的车体与车轿之间的振动、桥面与桥墩之间的振动。振动必然具有能量,如果能将这些振动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并加以利用,对于要求低碳的今天是非常有益处的。
在CN1208552C中公开了一种名称为“振动发电装置”的发明专利,它包括受力变形的弹性体,绕支点摆动的杠杆,位于磁场中垂直于地面并呈内、外圈布置的两组线圈,该两组线圈彼此相隔分别具有开口,开口处于垂线位置,其对应端与机座固定,线圈设有铰接活动点,杠杆的一端与弹性体固定,另一端水平装置有两个相互绝缘的导电片,导电片处于两组线圈之间的开口处,随杠杆摆动交替着与两组线圈的开口接触,对线圈施力并闭合线圈。虽然该发明专利可以充分利用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振动能量,如机械振动,铁路、公路交通工具产生的振动等,通过杠杆传递并放大振动,去驱动线圈切割磁场,将振动的机械能转换成电能,而且结构简单,属一种无污染、不用消耗自然资源的发电装置。但是,由于它使用了杠杆,因此,不能适用于交通工具中,例如汽车,车体与车轿之间的振动,由于车体与车轿之间的空间本身就极其有限,根本就没有装配该发电装置的空间;再者,该发电装置是使用杠杆来放大振动,当汽车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行驶时,一旦发生车体与车轿之间发生大振动幅度,不仅更需要更大的能使杠杆自由振动的空间,而且振幅过大时,杠杆必然会损坏车体。因此,该发明专利因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而不能适用。
在CN101638055A中公开了一种名称为“一种利用车辆行驶时的振动能进行发电的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它是由两边为锯齿的U形组件(2、23),齿轮(8、 9、10、11、12、13、16、20),有外齿轮的单向内啮合式棘轮(6、 24),传动轮(15),传输带(22),发电机(4)和蓄电池(3)组成。该装置安装在车辆减震弹簧的伸缩端,通过锯齿与齿轮的咬合连接,把弹簧的伸缩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通过将两套传动装置中的单向内啮合式棘轮反向安装,使得无论弹簧伸与缩,都能带动转子向同一方向转动,从而能够顺利地发电。该发明专利虽然具有如下的的优点:将对车辆行驶有害的振动能量转化为电能;且由于该发明即对车辆减震弹簧的伸缩产生阻尼作用,使车辆的减振效果更好。但是,该发明专利申请存在的最大不足是:它只能装配在与车轿减震器最近的车体或车轿上,由于车轿与车体之间,位于减震器附近的空间已经被设计人员设计得非常紧凑,没有更多的空间来装配其它装置,这是任何汽车制造厂家不愿意接受的,从而使得该发明的适用性不强,不能得以很好的推广。实际上,该发明所述“由于该发明即对车辆减震弹簧的伸缩产生阻尼作用,使车辆的减振效果更好”的这一优点并不存在,因为,在制造过程中,设计人员已经将汽车的减振效果调节成最佳状态,此时,如果再装配该发明的发电装置,只能使汽车的减振效果降低,而不是更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用于振动上的动力线条传递式发电机,它不仅结构简单、装配方便,而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将占据空间的部分装配在任何可以装配的位置上,完全能够可靠地将振动的能量转换成电能,实现振动能量的充分利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发生相对振动的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在第一物体与第二物体之间设置有将振动动力转换成转动动力的线条式弹性伸缩带动总机构,线条式弹性伸缩带动总机构呈拉伸绷紧状态,线条式弹性伸缩带动总机构与发电总机构之间形成动力连接,发电总机构设置在第一物体或第二物体上。
在本发明中,线条式弹性伸缩带动总机构将第一物体与第二物体之间的相对振动动力转换成转动动力后,带动发电总机构转动,使发电总机构将转动的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所获得的电能既可以直接进行使用,也可以对蓄电池充电而储存起来,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建德,未经陈建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66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