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工钢表面耐蚀性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97098.5 | 申请日: | 201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49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蒋奇武;金文旭;张静;付勇军;游清雷;张海利;庞树芳;王晓达;苏皓璐;贾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工 表面 耐蚀性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冶金产品的检测方法,尤其是一种适合于电工钢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取向硅钢绝缘性靠硅酸镁底层和绝缘涂层来保证,生产上采用层间电阻来反映电工钢表面的绝缘性能。当电工钢片表面被腐蚀后,其表面的绝缘膜和硅酸镁底层被破坏,从而导致被腐蚀处绝缘性能的大幅降低,使变压器空载损耗增大,涡流损耗增加,严重时可导致变压器烧毁。
电工钢腐蚀的环节主要有两种:1)电工钢卷在运输、存储和加工过程中,与水或潮湿大气接触,导致电工钢表面腐蚀;2)采用电工钢制作的电力设备在潮湿环境中使用,导致电工钢片表面腐蚀。上述两个环节的腐蚀方式为水和空气腐蚀,当取向硅钢表面的硅酸镁底层和绝缘涂层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在外界环境作用下产生缺陷时,电工钢基体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在金属表面形成电解液薄层,其阴极和阳极反应方程式如下:
O2+2H2O+4e→4OH- (1)
Fe→Fen++ne (2)
电工钢表面的腐蚀通常为点腐蚀,腐蚀之初的铁氧化物以Fe2+为主,由于腐蚀产物含量少,往往不易用肉眼发现。
正是由于电工钢表面的腐蚀特点,造成腐蚀点难以被发现,而如果采用这种表面发生腐蚀的电工钢制成电力设备,在其使用过程中,腐蚀点通常会逐渐扩大,直至局部绝缘失效,造成使用性能的下降乃至事故发生。
由于电工钢表面腐蚀对电力设备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在采用电工钢制作电力设备前,如能检测电工钢表面的耐腐蚀性能,提前预估电工钢在使用中的腐蚀程度,即可在电力设备生产过程中,依据电力设备的需要选取不同耐蚀性的电工钢,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来延缓电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电工钢的腐蚀,保证电力设备质量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电工钢表面耐蚀性检测方法,通过在取向硅钢使用前,检测其表面耐蚀性,避免采用取向硅钢制作的产品因表面腐蚀而出现质量事故。
本发明主要对电工钢表面进行水腐蚀试验,通过在样品表面形成一个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环境,实现样品表面的水腐蚀;利用腐蚀剂中的鞣酸与铁氧化物反应生成黑色鞣酸铁,使腐蚀点可用肉眼准确观查;通过腐蚀过程中的观测和对腐蚀后样品的检测,得出反映电工钢表面耐腐蚀能力的特征参数,从而实现对样品表面耐腐蚀能力的评判。
检测流程如下:
取样→样品清洗→腐蚀剂配置→样品腐蚀→样品清洗→腐蚀面积测量→耐腐蚀特征参数计算。
(1)取样
取样部位应具有代表性。为减小误差,每个部位取样数量应不少于6个,即用于检测钢板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样品各不少于3个,最终检测结果取其平均值。样品面积S应不小于100cm2,样品通常可选用规则对称几何形状,如正方形和圆形,所有样品尺寸应相同。
(2)样品清洗
在样品腐蚀前和腐蚀结束后,需用清水冲洗样品检测面。
(3)腐蚀剂配置
腐蚀剂为含鞣酸1%~20%的水溶液。
鞣酸与铁氧化物反应生成黑色鞣酸铁,可使腐蚀点的观测更为容易和准确。
(4)样品腐蚀
样品表面腐蚀通过在样品表面覆盖一层尺寸不小于样品的纤维织物来实现,纤维织物吸收腐蚀剂至饱和后,可保证样品同时与腐蚀剂和空气充分接触。
腐蚀环境温度为25±5℃,腐蚀时间视样品表面腐蚀情况而定,当所有样品表面腐蚀点密度达到300个/m2时,腐蚀结束。
腐蚀过程中,每过5min~60min,将样品表面的纤维织物取下,观察样品表面腐蚀情况,记录样品首个腐蚀点的发生时间h1、总腐蚀时间h和腐蚀结束时样品表面腐蚀点个数N。
(5)腐蚀面积测量
腐蚀后样品清洗完毕,利用网格法或PHOTOSHOP等软件测量样品表面腐蚀面积S′。
(6)耐腐蚀特征参数计算
本发明主要通过如下3个耐腐蚀特征参数表征被测样品的耐腐蚀性能:
1)A(min),首个点腐蚀发生时间,即腐蚀过程中记录的h1;
2)B(m-2min-1),单位面积样品在单位腐蚀时间内的腐蚀点个数,计算公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70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