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框架式组合换撑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97363.X | 申请日: | 201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60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滕鑫;马晓辉;周红兵;黄轶;张云超;李晓青;曹宇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框架 组合 体系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框架式组合换撑体系和施工方法,尤其是一种适用于核心城区地下大空间结构建造的换撑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规地下结构施工时,因楼板缺失少、空间跨度小,仅在相应部位施工钢筋混凝土梁或者型钢梁即可满足换撑要求。在地下大空间结构施工中,结构楼板缺失面积大、缺失层数多、空间跨度大,普通的梁式换撑从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角度都难以确保换撑的合理受力与施工安全,若施工多道梁式换撑不仅施工麻烦、施工工期延长、而且造价高昂。换撑属于临时支撑结构,若能采用新型换撑体系,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降低造价、加快进度,则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解决地下大空间结构施工阶段,因原有梁式换撑无法满足施工要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框架式组合换撑体系的施工方法,该体系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换撑体系确保地下结构在未完工阶段能够自行抵抗水土施加的侧向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框架式组合换撑体系,包括格构柱1;支撑2;主体结构4,换撑3,在原有支撑2的下方分别设置换撑3,形成框架式组合换撑。
一种框架式组合换撑体系的施工方法,其步骤是:
1)在原有支撑2的下方,主体结构4楼板标高处,新建换撑3;
2)基坑支撑拆除时,保留位于大空间区域的支撑2;
3)重复步骤1)和步骤2),直至形成框架式组合换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框架式组合换撑体系是一种新建换撑结合原有部分支撑形成框架式组合支撑共同抵抗结构侧向力的新型换撑体系。其利用了原有部分支撑、既减少了新建支撑施工工作量、又节约了原有支撑拆除施工工期。原有支撑与新建支撑结合受力,又增加了换撑的刚度和稳定性。
框架式组合支撑极大的增加了换撑体系的刚度和稳定性,受力更加合理;保留部分支撑缩短了支撑拆除的施工工期,构成换撑体系的一部分时,又可节约换撑施工的时间和成本,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在原有支撑2的下方新建换撑3施工示意图;
图3是拆除基坑支撑保留位于大空间区域的支撑2施工示意图;
图4是重复在原有支撑2的下方新建换撑3施工示意图;
图5是重复拆除基坑支撑保留位于大空间区域的支撑2施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所示,框架式组合换撑体系,包括格构柱1;支撑2;主体结构4,换撑3。在原有支撑2的下方分别设置换撑3,形成框架式组合换撑。
如图2至图5所示,框架式组合换撑体系的施工步骤如下:
(1)在原有支撑2的下方,主体结构4楼板标高处,新建换撑3(图2);
(2)基坑支撑拆除时,保留位于大空间区域的支撑2(图3);
(3)重复步骤一和步骤二,直至形成框架式组合换撑(图4,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第四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73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控温电加热保健便鞋
- 下一篇:一种升华热转印油墨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