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式烧结机机尾烟气循环利用减排二氧化硫新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97447.3 | 申请日: | 2010-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17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潘子尧;郜华萍;周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7B21/08 | 分类号: | F27B21/08;F27D17/00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赛晓刚 |
地址: | 650093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烧结 机尾 烟气 循环 利用 二氧化硫 新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专门针对炼烧结机尾烟气循环利用、处理的装置,是适宜目前钢铁、有色行业使用的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全国钢铁行业、有色冶金行业中总共使用的烧结机约1000余台,产业政策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烧结机(如大烟道烧结系统、带式抽风烧结系统等)的环保达标越来越严,环保已危及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全国钢铁、有色烧结系统SO2的排放总量为2588.8万吨,2007年同比下降3.18%,但总排放量依然较高。根据清洁生产标准——钢铁行业(烧结)(HJ/T 426-2008)及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9078-1996)的数据对比,全国约有70%的钢铁行业在SO2的排放量上超标。
烧结厂在工艺生产操作过程中,产生并散发出大量的含尘烟气及有害气体,主要含有的废气有CO、H2、CO2、SO2、H2S、O2、N2、NOX、CH4等气态物质,以及CaSiO3、CaO及Ca(OH)2等粉尘。一般情况下烧结厂的产尘量约为烧结矿的3~5%,工艺粉尘的特点是分散度高,粒度小于10μm的占30%~40%;温度200℃~250℃;同时还有粉尘与蒸汽共存的现象。广泛使用的烧结设备中,机头烟气通过除尘器处理后直接排放;烧结段中产生的烟气,经负压吸风装置进入与烧结机相连的脱硫设备进行处理后排放,但机尾烟气在经过电除尘器脱去粉尘后,未经过处理的SO2烟气便直接排入大气。
“十二五”期间,产业政策要求烧结机最终排放的烟气粉尘浓度<50mg/Nm3,SO2≤200mg/Nm3。目前全国仍约有70%的行业处于超标状态,钢铁、有色行业烧结机所产生的烟气治理迫在眉睫。目前治理方向仍集中在烧结机烧结过程中负压吸风烧结装置所产生的烟气,对于机尾烟气放散的SO2收集及处理未提到议事日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烧结机机尾烟气循环利用减排SO2,主要解决现今烧结机烧结过程中机尾烟气量、粉尘过大,SO2排放超标、收集中SO2浓度低等现状。本发明提供的烧结机机尾烟气余热循环利用、提高SO2富集及回收率的装置,并可以根据烧结机不同情况下的容氧量进行灵活调节。设备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功能稳定、处理效果较好等优点,是现今冶炼、烧结企业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实现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重要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1)烧结机机头;(2)烧结机台车;(3)大容积密闭烟气捕集回流罩;(4)烧结机机尾;(5)烧结矿破碎机;(6)烧结台车烟气捕集器、(7)烧结矿输送机;(8)密闭烟气捕集回流罩空气进口;(9)侧面烟气缓冲室;(10)烧结车间地面;(11)烟气压力缓冲室;(12)密闭烟气捕集回流罩可伸缩部件;(13)压力均衡隔板;(14)密闭烟气捕集回流罩与烧结台车平面见间隙;(15)烧结台车水平面,
所述大容积密闭烟气捕集回流罩(3)右侧下端支撑住与烧结矿输送带(7)相平,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捕集回流罩(3)安装在烧结车间平面(10)上,对烧结台车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捕集回流罩(3)前端与烧结台车平面(15)之间留有间隙(14),使之与空气形成一个压力稳定的工作环境,捕集回流罩留有一段可伸缩的部件(12),在烟气量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工况调整捕集回流罩伸缩长度。
烧结矿原料在烧结机机头(1)布料并点火后,随烧结台车(2)移动,在此过程中烧结矿原料经高温、还原、烧结等作用形成烧结矿,烧结机机尾(4)的高温烧结矿在经破碎冷却后形成烧结矿产品,供给高炉炼铁使用。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移动式烧结机机尾烟气循环利用减排二氧化硫新装置,其特征在于:大容积密闭烟气捕集回流罩(3)将烧结机机尾(4)产生的每小时流量为8000~500000m3/h的机尾烟气及粉尘捕集,通过热空气抬升原理和烧结台车平面(13)的负压作用,使烧结烟气回流到烧结台车(2),在烧结台车上粉尘中的贵金属得到捕集和富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74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