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赖氨酸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98420.6 | 申请日: | 201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9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周永生;卢宗梅;郭翠;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13/08 | 分类号: | C12P13/08;C12R1/19;C12R1/15;C12R1/13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陈小莲;王凤桐 |
地址: | 23301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赖氨酸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赖氨酸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将产赖氨酸微生物接种至发酵液中并发酵产生赖氨酸,在发酵过程中根据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的量,补充碳源和/或氮源,其特征在于,发酵产生赖氨酸的过程包括: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上升阶段、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第一下降阶段、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维持阶段和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第二下降阶段;其中,在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上升阶段中,通气量随发酵液体积的增大而增加;在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第一下降阶段和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维持阶段中,通气量为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上升阶段结束时的通气量的100-120%;在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第二下降阶段中,通气量少于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上升阶段结束时的通气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上升阶段中,通气量Q与发酵液的体积V满足下述公式:Q=kV-50,k为单位时间内每立方米的发酵液的通气量,k为0.6-1.0立方米空气/立方米的发酵液/分钟,V为100-500立方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上升阶段中,k为0.6-0.8立方米空气/立方米的发酵液/分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第一下降阶段和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维持阶段中,通气量为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上升阶段结束时的通气量的105-1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第二下降阶段中,通气量为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上升阶段结束时的通气量的65-9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第二下降阶段中,通气量为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上升阶段结束时的通气量的75-85%。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多次检测发酵过程中产赖氨酸微生物的数量,根据相邻两次产赖氨酸微生物数量的值判断发酵生产赖氨酸的过程所处的阶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相邻两次检测的时间间隔不大于120分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相邻两次检测的时间间隔为20-100分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发酵的条件包括:发酵温度为35-38℃,发酵压力为0.05-0.1兆帕,pH为6.7-7.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碳源为淀粉质原料糖化清液,所述淀粉质原料糖化清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淀粉质原料粉碎,将淀粉质原料粉碎后的产物调浆,并加入淀粉酶对淀粉进行第一次水解;对第一次水解产物进行固液分离,并在得到的液相组分中加入糖化酶进行第二次水解,得到淀粉质原料糖化清液。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粉碎使淀粉质原料过30目筛的通过率大于75%。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调浆的方法包括将淀粉质原料粉碎后的产物加入到水中混合均匀,水的加入量使得到的浆液的波美度为9-17Bé°。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次水解中,以每克粉碎后的产物的干重计,所述淀粉酶的用量为10-30酶活力单位,所述酶解的温度为88-92℃,所述酶解的时间为90-120分钟,所述酶解的pH值为5.5-6.0。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固液分离的条件使得到的液相组分中的固含量为19-22重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次水解中,以每克液相组分计,所述糖化酶的用量为110-130酶活力单位,所述酶解的温度为55-65℃,所述酶解的时间为420-600分钟,所述酶解的pH值为4.0-4.5。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碳源的添加量,使发酵液中还原性糖的浓度控制在5-10克/升。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添加的氮源为铵盐,所述铵盐的添加量使铵根离子的浓度控制在0.5-1.0克/升。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产赖氨酸微生物为谷氨酸棒杆菌、大肠杆菌或黄色短杆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842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冲击强度钢件热处理方法及其用途
- 下一篇:一种节能减磨双燃料发动机机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