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检测物体运动方向的移动通讯终端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99817.7 | 申请日: | 2010-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2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肖杨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725 | 分类号: | H04M1/725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薛琦 |
地址: | 110136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物体 运动 方向 移动 通讯 终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检测物体运动方向的移动通讯终端,例如手机。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的智能化趋势和用户使用需求的提升给手机设计带来了很多挑战,出现了电子书阅读、网页预览、图片浏览等诸多应用项目。这些应用项目对手机的可视性及可操作性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导致高分辨率屏的大量应用。为此需要在高分辨率屏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传感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商业产品,给人们带来了新颖便利的生活和娱乐方式。红外距离传感器是传感器中的一种,主要由红外发光二极管、红外接收光电转化装置等部件构成。
红外距离传感器使用原理为:红外发光二极管能发射出具有一有效距离的红外线。当不透明物体在该有效距离内靠近红外发光管时,该不透明物体将红外线反射到红外接收光电转化装置。物体越靠近红外发光管,光反射越强,根据光电效应,则光电转化强度越高。距离传感器就可根据光电转化强度来识别物体的靠近或远离。
目前的手机中一般仅采用一颗距离传感器,用以识别手机的工作状态,但无法检测出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方向。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新的移动通讯终端例如手机,具有识别物体运动方向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移动通讯终端不能识别物体运动方向的缺陷,提供一种可检测物体运动方向的移动通讯终端。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可检测物体运动方向的移动通讯终端,包括本体,在所述本体内设置有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至少为三个,分别为第一距离传感器、第二距离传感器、第三距离传感器;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第二距离传感器成一直线分布在所述本体的X轴上形成X轴感应线;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第三距离传感器成一直线分布在所述本体的Y轴上形成Y轴感应线;所述X轴感应线与所述Y轴感应线共同构成一感应平面。
较佳地,所述距离传感器均为红外传感器。
较佳地,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第二距离传感器成一直线与所述本体的X轴成一夹角。
较佳地,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第三距离传感器成一直线与所述本体的Y轴成一夹角。
较佳地,所述本体内还包括一控制单元。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为所述移动通讯终端的CPU。
较佳地,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与所述第二距离传感器之间还设置有第四距离传感器。
较佳地,所述第一距离传感器与所述第三距离传感器之间还设置有第五距离传感器。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发明在移动通讯终端例如手机中通过多个距离传感器的空间排列和配置,来检测一定范围内移动物体的运动方向。本发明可应用在不接触手机键盘和触摸屏的三维空间里,依靠检测用户的手势移动方向实现在上述电子书阅读等应用场景中替代按键和触摸屏部分功能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还通过移动通讯终端例如手机中的软件控制,进一步提高了上述检测的精度,降低了误操作的可能性,大大提升用户感受的满意度。本发明因而可以使用在更多、更广的实际应用场景中,例如用户手势方向的判断,触摸笔运动方向的判断等。
本发明还基于对移动物体运动方向的检测功能提供一种移动通讯终端的智能锁机功能,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距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X轴感应线的应用原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Y轴感应线的应用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可检测物体运动方向的手机一具体实施例,包括手机本体1,在手机本体1内设置有多个红外距离传感器。手机本体1内还包括一控制单元(图1中未示出),如手机的CPU。
图1中还示出了手机本体1所在的三维空间,具有X、Y、Z轴,以及待检测是否运动的运动球体A、B。图1中箭头所示为球体A、B的运动方向。
本实施例中,距离传感器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距离传感器11、第二距离传感器12、第三距离传感器13,设置在手机本体1内的用户操作面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沈阳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98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