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业化制备三乙基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0020.4 | 申请日: | 201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0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孙祥祯;潘兴华;吕宝源;孙明璐;蔡岩馨;陈化冰;潘毅;万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F5/00 | 分类号: | C07F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王玉国;陈忠辉 |
地址: | 215021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业化 制备 乙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MOCVD)中原料三乙基镓的生产方法,尤其涉及工业化制备三乙基镓的方法,属于三乙基镓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纯三乙基镓等金属有机化合物,是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MOCVD)、化学束外延(CBE)过程中生长光电子材料的最重要、也是目前用量最大的原料,广泛应用于生长铟镓砷氮(InGaAsN)、铟镓砷(InGaAs)、铟镓磷(InGaP)等化合物半导体薄膜材料。纯净的三乙基镓在室温下为液体,当用于MOCVD时需要将该源封装在钢瓶内,然后控制钢瓶温度,使其蒸气压达到一定值,再通过持续流动的载气,将在使用温度下气-固平衡状态气相中的三乙基镓带入MOCVD或CBE生长系统。
三乙基镓的制备方法较多,但能运用到工业化的方法很少,常见的方法即采用工业三乙基铝与三氯化镓进行烷基交换反应,但存在以下缺点:1)反应转化效率不高,有大量副产物产生;2)原材料成本高,作为工业化制备路线,三乙基铝价格较高,而三氯化镓则价格更显昂贵,因此生产成本极高;3)原料易燃,存在安全隐患,三乙基铝对空气、水汽非常敏感,遇空气自燃,遇水爆炸,使用时灌装、转移、反应等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工业化制备三乙基镓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工业化制备三乙基镓的方法,特点是:在充满惰性气体的反应釜中,投入镓镁合金原料,在乙醚、四氢呋喃或甲基四氢呋喃存在下,于搅拌条件下逐步加入卤代烷,卤代烷为CH3CH2Br或CH3CH2I,通过控制卤代烷的滴加速度控制溶剂回流速度,反应完成后,将溶剂蒸出,再在减压条件下得到三乙基镓与醚的配合物,最后解配得到三乙基镓。
进一步地,上述的工业化制备三乙基镓的方法,其中,所述镓镁合金为GaxMgy,其中x=0.3~0.7,y=0.7~0.3,x+y=1,x、y为质量百分比。所述减压的真空度为1~50mmgH。所述卤代烷与镓镁合金中镓含量的摩尔比为3~8∶1。所述解配的温度为90~180℃。
本发明技术方案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本发明工艺反应简单平稳,易于控制,非常易于工业化生产;与三乙基铝置换法相比,材料便宜,反应产率高,由于采用反应釜与蒸发釜的分离,未反应的合金仍在反应釜中,继续反应,总产率接近90%,副产物可以回收利用,几乎没有废料;安全性较好,由于反应过程中采用的原料没有自燃物质,反应过程安全,特别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本发明采用双蒸发釜,生产线连续运转,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发明制备方法的反应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采用镓镁合金,在催化剂和醚类溶剂存在下,与卤代烷反应,工业化制备三乙基镓。
如图1所示,具体制备工艺为:在充满惰性气体的反应釜中,投入镓镁合金原料,镓镁合金为GaxMgy,其中x=0.3~0.7,y=0.7~0.3,x+y=1,x、y为质量百分比;于醚类溶剂存在下,醚类溶剂为乙醚、四氢呋喃或甲基四氢呋喃;在搅拌条件下逐步加入卤代烷,卤代烷为CH3CH2Br或CH3CH2I;通过控制卤代烷的滴加速度控制溶剂回流速度,卤代烷与镓镁合金中镓含量的摩尔比为3~8∶1;反应完成后,将溶剂蒸出,再在减压条件下(减压的真空度为1~50mmgH)得到三乙基镓与醚的配合物,最后解配(解配的温度为90~180℃)得到三乙基镓。
实施例1:
在充满氮气的反应釜中,投入镓镁合金650g,加入无水乙醚2200g,在搅拌条件下逐步加入碘乙烷(CH3CH2I)2700g,通过控制碘乙烷(CH3CH2I)的加入速度控制溶剂回流速度,反应完成后,继续保持回流4小时,然后将溶剂蒸出,再在减压条件下(真空度为1~50mmgH之间)得到三乙基镓与醚的配合物,最后解配(解配的温度为90~180℃之间)得到三乙基镓483g,收率为75%(按金属镓计算)。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002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