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0781.X | 申请日: | 2010-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1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茨木义明;中村豪志;小山浩司;助名亮一;内田阳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1/06 | 分类号: | F24F1/0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建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调节 装置 室外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框体的底板上配置有压缩机等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通常,公知有具备配置在框体的底板上的压缩机和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种室外单元通过制冷剂管与室内单元的室内热交换器连接而使制冷剂循环,因此在室外单元的框体的前板或底板形成有分别导出制冷剂管的导出孔(取出孔),在现场设置室外单元时,在设置场所冲裁而开设适当的导出孔。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495499号公报
然而,在现有的结构中,由于在底板上形成导出孔,因此需要用于冲压成型该导出孔的模具,存在制造工序及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并且,在现场冲裁形成在底板上的导出孔时,在狭窄的场所进行作业,作业性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容易从框体的前板或底板导出制冷剂管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其具备配置在框体的底板上的压缩机和热交换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配置在所述框体的前面侧的前面面板和配置在该前面面板的下端部与所述底板的前端部之间的大致L字状的面板构件,在该面板构件中的与所述前面面板的下端部相连的前板部及与所述底板的前端部相连的底板部上分别设置有取出孔。
在该结构中,所述前面面板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底板分别在进深方向及高度方向上空出空间,所述面板构件配置成覆盖所述空间也可。并且,所述面板构件具备将所述底板部的前端进行台阶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该弯曲部延伸到所述底板的前端部上也可。并且,具备在所述框体的四角配置的支柱,所述面板构件固定于配置在前侧的所述支柱上也可。
并且,所述面板构件配置成在所述框体的宽度方向上分割成两部分,在一方上形成用于导出电线的取出孔,在另一方上形成有用于导出制冷剂配管的取出孔也可。并且,在形成有用于导出所述制冷剂配管的取出孔的另一方的面板构件的上方设置有固定于所述支柱上的配管连接部也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备配置在前面面板的下端部与底板的前端部之间的大致L字状的面板构件,在该面板构件中的与前面面板的下端部相连的前板部及与底板的前端部相连的底板部分别设置有取出孔,因此,不需要在底板或前面面板上设置取出孔,能够使底板和前面面板的结构简单化。另外,由于设置有取出孔的面板构件配置在前面面板的下端部与底板的前端部之间,因此通过卸下该面板构件而进行作业,在现场也能够简单地冲裁取出孔。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卸下前面面板的状态下的室外单元的主视图。
图3是室外单元的侧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室外单元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底板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底板的结构的仰视图。
图7是表示框体的前面下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框体的前面下部的侧剖视图。
符号说明:
10室外单元
11单元壳体(框体)
12底板
12A前底板
12B后底板
12C凹部
12G前端部
12G2端面
12G3上表面
13腿构件
13A上表面
14支柱
15前面面板
15A上面板
15B下面板
15B 1下端部
18、19面板构件
18A、19A前板部
18B、19B底板部
18C、19C立起部
18D、19D弯曲部
21热交换器
30A、30B压缩机
35储液器
45阀台(配管连接部)
50A、50B、51A、51B、52、53取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室外单元10和室内单元(未图示),通过使制冷剂在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的制冷剂回路中流动而进行制冷运转及供暖运转。室外单元10设置于室外,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在制冷运转时使制冷剂冷凝而向外部气体放出热量,在供暖运转时使制冷剂蒸发而从外部气体吸收热量。此外,以下叙述的上下及左右方向表示在设置有室外单元10的状态下从其前面侧观察时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078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冲击工具